醫藥保健
|

|
本區公告
|
|
|
|
|
首頁 > 醫藥保健 > 中藥漫談 > 驗方集錦
陽和湯治療痹證和鼻鼽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陽和湯出自王洪緒的《外科證治全生集》,由熟地、肉桂、麻黃、鹿角膠、白芥子、炮薑、生甘草7味藥組成。主治外科一切陰疽,為治療陰證瘡瘍之名方。余在臨床,除用其治療陰證瘡瘍外,還用於內科、五官科某些疾病,辨證屬陽虛寒凝者,療效堪稱滿意。現舉例如下。
一、痹證
張某某,男,41歲,農民。右側腰部酸重疼痛半年,時有抽掣樣疼痛,痛及臀部及右下肢後緣,夜間痛甚,陰雨天加劇,行動受限。X線腹部平片檢查顯示第3~4腰椎輕度骨質增生,西醫診斷為坐骨神經痛。用西藥芬必得及針灸、理療等治療,疼痛減輕,但停止治療後,疼痛複作,要求中醫藥治療。
1996年10月11日初診:患者面色無華,自感右側腰部及右下肢冷痛,舌質淡紅,苔白中後部微膩,脈沈細而濡。詢問得知居處低卑潮濕,有水中作業史。此屬痹證,乃陽氣不足,寒濕痹阻,經脈不通,不通則痛之候。治宜溫陽散寒祛濕,活血化瘀通絡,取陽和湯加味治之。藥用:鹿角片10g,熟地10g,炮薑6g,麻黃6g,肉桂6g,甘草6g,白芥子10g,懷牛膝10g,炙地鼈蟲10g,威靈仙30g,防風10g,防己10g,補骨脂10g,細辛3g,雞血藤12g。上方共服24劑,右側腰痛及下肢疼痛漸除。
二、鼻鼽
周某某,男,44歲,幹部。鼻塞、流清水樣鼻涕3月餘,每隔3~5分鐘需用手帕揩拭1次,尤其遇冷風或受涼後更為嚴重,噴嚏頻作,接連不斷,鼻腔內有癢感。五官科檢查見鼻粘膜蒼白、水腫,診為過敏性鼻炎。曾用息斯敏、滴鼻淨及中藥藿膽丸等治療,效不理想,轉診於中醫。
1996年9月13日初診:患者面色白,精神不振,脊背部常有冷感,舌質淡,苔薄白,脈沈細。診為鼻鼽,良由督陽虛餒,肺衛氣虛,風寒之邪,侵襲鼻竅,肺氣格拒所致。治宜溫補督陽,益氣固表,佐以祛風通竅法,用陽和湯加味治之。藥用:鹿角片10g,熟地10g,炮薑6g,麻黃6g,桂枝6g,甘草6g,白芥子10g,黨參15g,黃耆15g,炒白朮10g,防風10g,蟬衣6g,辛夷10g,徐長卿15g。5劑後,鼻塞已通,鼻流清涕大減,噴嚏止,背冷亦減。再5劑後,諸恙悉瘳,隨訪多年未復發。
(鮑正飛/中國中醫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