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消化不良夏秋季較常見,多發生於兩歲以下的幼兒,故中醫稱之為幼兒泄瀉,其重者即為疳積。
小兒消化不良是一種腸胃道功能紊亂的疾病,它以大便稀溏、次數多為主要表現。根據其病情,可分為:
一、輕型泄瀉(單純性消化不良):
每天腹瀉少則5-6次,多則十餘次,大便稀薄帶水,呈黃綠色,或見黃白色小塊,偶有嘔吐或溢乳,或低熱。
二、重型泄瀉(中毒性消化不良)
有嚴重的嘔吐腹瀉,每夜大便可達二十次以上,大便呈水樣,含糞質很少,或無糞,嘔吐黃綠色或咖啡樣物,體溫升高,煩躁不安,甚則腹脹,全身軟弱無力,呼吸深而快,或面唇發紫,驚厥,嗜睡,昏迷,四肢冰冷。
中醫多將此病分四類治療:
1、食滯型:
由於飲食積滯引起。多有腹部飽脹或疼痛,大便及嘔吐物腐臭或酸臭,舌苔厚膩,脈多滑。治宜消食導滯,可用:
a.保和丸(中成藥):一歲以下每次1/3丸,一歲以上半丸至一丸,每日2-3次,溫開水送服。
b.建曲十克,麥芽十五克,山楂十克,水煎服,每日一劑,分二次服用。如嘔吐頻繁的,苔白膩時加藿香五克,生薑六克;苔黃時加竹茹六克,川連二克。
2、脾虛型:
多見於素體虛弱和營養不良的小孩,亦可因久瀉不癒而引起。病兒常面色萎黃,精神萎靡,大便稀溏但不臭穢,四肢有時清冷,舌淡紅,脈弱。治宜健脾益胃,可用參苓白朮散(黨參十克,雲苓十克,炒扁豆十二克,炒苡仁十二克,陳皮三克,砂仁三克,炙甘草三克)。
3、寒型:
多因體質素寒,或過食生冷所致。可現大便清冷,色淡,不太臭(或稍腥),四肢不溫,尿清長,舌淡紅,脈沈遲。治宜溫中祛寒,可用理中湯(黨參十克,白朮十克,乾薑五克,炙草三克)。腹痛加廣木香(後下);嘔吐加法夏十克,陳皮三克,生薑六克。
4、熱型:
常見於重型泄瀉。多有發熱,口渴,煩躁和說胡話,抽筋,小便短赤,大便黃褐,有熱臭氣,舌紅,苔黃,脈滑數。宜清陽瀉熱,方用葛根苓連湯(葛根十克,黃芩六克,黃連四克,甘草三克)。夾有食滯的,可加山楂十克,萊菔子六克:尿少的,可加滑石二十克,車前子十克;嘔吐的加竹茹十克;高熱煩渴的加生石膏二十五克,知母十克,麥冬十二克,太子參十克;神志不清的,可加服安宮牛黃丸或紫雪丹,或針刺人中、中沖、委中等穴;抽搐的,可加鉤藤十克,石決明二十五克,或針剌內庭。
中醫治小兒消化不良,有時還酌情選用下列幾種簡易方法:
1.針足三里、合谷、大腸俞;刺四縫穴,擠出黃色液體少許。
2.捏脊:參閱「捏脊療法」。
3.七厘散:一歲以下,一次服半瓶;一歲以上,一次服一瓶,每日三次。
4.番石榴葉三十克,水煎服。
5.柚子樹葉曬乾或焙乾,研末,每次0.5-1克,每日三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