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社會,針灸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已形成了一些新的針灸體系,如頭針、耳針等。西方近20年來,也把電物理技術廣泛地應用於針刺。從各國針灸實踐的總體來看,“得氣”仍是獲得治療效果的關鍵。
西方國家所稱的電針是指將脈衝電流施加於針灸針而對穴位進行刺激的方法。在西方國家,所有的電針儀都帶有示波器,其波形有矩形波和峰波。關於不同頻率電流所產生的作用國外專家已做了大量研究,認為頻率在5Hz以下對疼痛最為有效,而對中風或其他神經損傷性疾病的治療,則應盡可能地選用高頻率刺激。在國外應用電針進行手術麻醉時,則使用兩個刺激器,分別選用不同的頻率。這是因為電針麻醉涉及許多神經介質,其中包括:神經 類,如內啡 、腦啡 、強啡 、P物質、5-羥色胺;單氨基酸類,如組胺酸、甘氨酸、谷氨酸;兒茶酚胺類,如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還有乙 膽鹼和其他非阿片物質。國外針灸研究學者Pomeranz認為,低頻電針產生的鎮痛作用是通過促進內啡肽釋放產生的,而高頻電針所產生的作用則至少部分地通過促進5-羥色胺釋放產生。西方國家和中國的學者曾聯合對電針刺激時腦脊液中的阿片物質活性進行研究,即治療前後分別採集患者的腦脊液進行檢測,結果發現電針治療後患者的腦脊液中阿片樣物質水平升高。日本的大村惠昭還將電針用於特定經絡的檢測以及用於經絡與臟器關係的研究。他採用單個合谷穴刺激研究電針的鎮痛作用。其結果表明,電針刺激後30分鐘患者的痛閾能提高27%。
在國外,除了鎮痛以外,電針還被廣泛地應用於許多疾病的治療,如治療中風、創傷或外周神經疾病導致的神經損傷、各種成癮等。此外,在婦科領域,國外常將電針用於婦科手術傷口縫合後的傷口止痛,結果發現應用電針者在手術後最初2小時的杜冷丁用量只占不應用電針者用量的一半。在產科,國外將針刺或電針用於分娩輔助和止痛,一般是針刺得氣後輔以電刺激,成功率達83%。孕婦所用穴位為三陰交和合谷,一般在針刺得氣後即開始有宮縮,其結果是第一產程無需服用鎮痛劑。
西方國家對電針用於戒除藥物成癮方面的研究也有很多。不同頻率的電針刺激所產生的作用有所不同。國外學者Patterson認為:電針對戒除麻醉劑和鎮靜劑成癮的最佳刺激頻率為75~300Hz;電針對戒除苯丙胺類藥物成癮的最佳刺激頻率為1~2Hz;電針對戒除尼古丁成癮的最佳刺激頻率則為5~10Hz;電針對戒除酒精成癮的刺激頻率也在低頻範圍。一般來說,成癮的程度越重,所需的每次治療時間則越長。
對於癲癇患者,西方國家的學者認為,將電針應用於頭針穴位可使癲癇症狀減輕,並可使發作間隔時間延長。此外,國外學者還熱衷於將電針用於治療頸背痛的研究,儘管有時他們並不使用針刺而單獨使用電極刺激穴位,仍在多數患者身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林 明 / 中國中醫藥報)
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提供
亞太中醫藥資訊網 彙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