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網站導覽 客戶服務 討論園地 企業福利網 文章搜尋
 

醫藥保健

本區公告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醫藥保健 > 針灸按摩 > 經絡穴道

治高血壓要穴─百會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台灣


治高血壓要穴─百 會
[取穴法] 正坐,在後髮際中點上7寸,或於頭部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點取穴。

[操作方法] 艾條溫灸法。將點燃的艾條,從遠處向百會穴接近,當患者感覺燙為1壯,然後將艾條提起,再從遠端向百會穴接近,同樣患者感覺燙為1壯。如此反復10次為10壯,兩壯之間應間隔片刻,以免起泡。灸後宜根據血壓變動情況,可每日灸1次或間日1次,或待血壓升高時再灸。

[適應症] 虛性Ⅱ、Ⅲ期高血壓。

[釋義] 百會穴為督脈之腧穴,位於巔頂中央,為諸陽百脈之會,故名百會。又因頭為諸陽之會,此穴又為手足三陽、督脈之會,治療病症廣泛,謂:百病皆治",故而名之。本穴為足太陽、手足少陽和足厥陰、督脈之會(因有三條陽經和肝經、督脈共五條經脈會於此穴)的緣故,所以又名三陽五會。

  百會穴屬督脈,統督諸陽,又與任脈相通,故又能治療諸陰經之疾。在臨床中,該穴能針能灸,能補能瀉,治療範圍極為廣泛。概括古今醫家對百會穴的論述,本穴主要具有醒腦開竅、寧心安神、升陽固脫、平肝熄風等四個方面的功效,簡述於下。

1.醒腦開竅,是搶救許多危急病症和某些腦部頑固性疾患的重要腧穴。
  古代針灸醫家早就善用百會穴搶救和治療各種危急病症,屢見其效。如《史記‧扁鵲傳》云:"虢太子屍厥,扁鵲乃使弟子子陽厲針砭石以取三陽五會,有間太子蘇"。唐代有秦鳴鶴治高宗風眩頭重、目不能視,刺百會及腦戶微出血,頭痛止、目即明的記載。

  百會穴位於督脈頭部巔頂之中,督脈在十四經中居於比較重要的地位。督脈分佈在腦和脊柱的部位、並脊裏上行而入腦中。明‧李時珍明確指出:"腦為元神之府",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中樞。故在搶救許多急病、重病及治療某些腦部頑固性病症具有顯著的效果。

  臨床上凡是腦竅閉塞的危重疾患,如中風、昏厥、驚風、休克等病症,多取百會穴急救治療。《針灸大成》云:"百會,主中風、言語塞澀、口噤不開、偏風、半身不遂",近人也指出應用百會穴治療中風不省人事的閉證和脫證均有良效。

  《難經‧二十八難》云:"督脈者,起於下極之俞,並於脊裏,上至風府,入屬於腦"。由於督脈循行人身的背部正中線,上行而入腦中,"腦為髓之海,其輸上在於其蓋,下在風府"(《靈樞‧海論》)。腦為髓液聚集之處,稱為髓海,督脈是溝通大腦與脊髓的主要經絡,故督脈經上的穴位就成為治療腦部疾患的主要穴位。又因其氣血輸注於出入的重要腧穴,上在百會穴,下在風府穴,所以不論任何原因導致的氣血阻滯而逆亂出現的腦部疾患,都可取施本穴。臨床上常用於治療許多頑固的腦部疾患,如精神分裂症、癲癇發作、舞蹈病、大腦發育不良等。近年來在治療癲癇病的實踐中證明針刺百會穴確能加強大腦皮層的興奮過程及內抑制過程,可使癲癇大發作的患者,腦電圖趨向規則或使病理性的腦電波電位降低。

2.寧心安神,為治療神經衰弱、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的常用穴。
  《針灸大成》載:百會治"心煩悶,驚悸健忘,忘前失後,心神恍惚無心力。"《針灸資生經》也云:"凡思慮過多,心下怔忡或致自悲感慨,必先灸百會,則百會有治無心力忘前失後故也。"

  蓋神經衰弱、心悸怔忡諸症,多由憂思勞心,損傷心脾,心血不足,心神失養,神明不安所致。針灸百會穴具有升陽益氣的作用,使氣旺血生,血足氣固,氣血充盛,心脈得養。故能寧心安神,則神經衰弱、心悸怔忡諸症可癒。臨床上常用於治療嚴重的神經衰弱以及心悸、失眠、健忘等症均有卓效。

3.升陽固脫,主治中氣下陷所致臟器下垂諸症。
  頭為諸陽之會,百會位於期頂中央,居一身之最高,是督脈與三陽經之交會穴,督脈又是人體諸陽經脈的總匯。統領一身之陽氣。故百會穴具有提舉一身之氣,升下陷清陽的作用,臨床上常用於治療脫肛、久泄、崩漏下血、月經過多、子宮下垂、胃下垂等症。

4.平肝熄風,是治療頭痛、眩暈及高血壓等病症的有效穴。
  百會穴主治頭腦部疾患,是治療頭痛、眩暈等症的有效穴,古代文獻如《針灸甲乙經》、《丹溪心法》、《針灸大成》等書中均有記載。因頭為諸陽之會,腦為元神之府,煩陰肝經與督脈合於巔頂而交會於百會,故本穴可有平肝熄風之功效。凡肝鬱氣滯、肝陽上亢、實熱內蘊等所致的頭痛、眩暈及高血壓等病症皆可治之。

  此外,百會穴還具有開竅寧神、益氣升提等作用,所以百會穴治療頭痛、眩暈、高血壓病時,這些作用是互通的,既可用於清陽不升、頭失所養的虛證,又可用於頭竅阻蔽不通或肝陽上亢的實證。故在臨床上可以治療各種證型的高血壓病。

  日人代田文志在《針灸治療學》中說:百會穴"對腦充血、腦溢血、血壓亢進症等有效。當腦溢血入於昏睡狀態時,作為急救療法,或瀉血或灸此穴。對於血壓亢進症,灸此穴可以使血壓顯著下降。為神經衰弱、頭痛、頭重、偏頭痛、精神病等的腦神經疾病的重要穴"。

  臨床運用百會穴治療高血壓,凡屬肝火、肝陽、肝風上擾清空所致的高血壓實證,百會穴需用針法、瀉法治療;若因清陽不升、腦失所養的高血壓虛證,又需用灸法、補法治療。反之,則出現不良後果,臨床上又當注意。

[按語]
1.莊氏報導,灸百會穴降血壓治療10例33人次,即刻見效,收縮壓平均下降16.9mmHg,舒張壓下降10.1mmHg。

2.關於百會穴的定位,歷代醫家論述略有不同,根據古今文獻歸納有以下幾種說法。在頭頂凹陷中或在頂中央旋毛中;去前髮際5寸或後髮際7寸的正中線上;前頂穴後1.5寸或後頂穴上1.5寸;頭頂中直兩耳尖處。從這些說法中不難看出,確定該穴的部位有的是以人體體表的自然標誌為準,有的是根據前後腧穴部位而定,兩者之間自然會有些差異。因百會穴屬於督脈,督脈正值頭頂的正中線上,故取穴應以頭頂的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為準。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