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網站導覽 客戶服務 討論園地 企業福利網 文章搜尋
 

醫藥保健

本區公告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醫藥保健 > 針灸按摩 > 手法經驗

肺咳的針灸療法(二)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台灣


肺咳的針灸療法(二)

  宋某某,女,33歲,1974年3月初診。
  主訴:素往體弱,納減脘悶,近日不慎,感寒作咳,誤服涼藥則咳甚;現痰白肢懶,神疲乏力。
  查:面淡黃,臉微腫,舌質淡,苔薄白,脈來濡滑,惟右關細弱,知係素往脾陽不振,復受外邪,致使痰濁戀肺,氣失清肅則作咳。

  治本病景岳所示:“凡脈見細弱,症見虛而咳嗽不已者此等症狀,皆不必治嗽,但補其陽而嗽自止。”的經驗,乃補太淵,瀉肺俞、列缺、豐隆、灸脾俞、足三里等穴,1天1次,連續治療7次,聚散關開,咳止而癒。

  【按】咳為肺聲,聲發於氣,說明咳嗽是氣病,因肺氣上逆則作咳嗽。雖然古有“五臟六腑皆能令人咳”的主張,但關鍵在於“聚於胃,關於肺”。《素問.咳論》中指出:“久咳不已,則三焦受之,三焦咳狀,咳而腹滿,不欲食飲,此皆聚於胃,關於肺,使人多涕唾而浮腫氣逆也。”這裡所說的“聚”是指痰濕不化,壅阻氣逆則作咳;“關”是肺失宣降,肅降失職則作嗽,脾虛作咳的症狀特點是咳多聲重濁,痰稀烷悶,肢軟乏力,面目浮腫,甚則納少便溏,脈來濡滑,或細弱無力,這顯示了脾陽不振,運化失司,水濕留游的病理變化。正如東垣所說:“肺金受邪,由脾胃虛邪不能生肺,乃肺金受病也,故咳嗽、氣短、氣上,皮毛不能禦寒,精神少而渴,情滲滲而不樂,皆陽氣不足,陰氣有餘,是體有餘而用不足也。”當以散聚開關,培土生金為主法。

  本例咳嗽,在於素往脾陽不健,加之兼感外邪,導致脾陽更加衰憊,症屬陽虛冷嗽範疇。正如尤在涇所說:“虛寒嗽者,其寒不從外入,乃上中二焦陽氣不足而寒動於中也。或初先起於火熱,因過服寒涼消克,以致脾土受傷,而肺益失養。”今補太淵,瀉列缺、肺俞,意在宣通肺氣;灸脾俞、足三里健脾益氣,驅散飲邪,使脾健津液得行而不聚,更加豐隆,因係足陽明胃經絡穴,別走足太陰脾經;由於痰濁生於脾虛,聚於胃腑,影響肺氣,故刺之兼通脾胃,六穴協力,有健脾益氣,宣肺止咳,滌痰降濁之力,病穴相應,故能收效。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