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穴法]
在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脊外側一橫指,屈膝或平臥取穴。
[操作方法]
按時取穴毫針針刺法(子午流注納子法)。每日早晨7-9時(辰時)針刺雙側足三里。
證屬肝胃不和型,用瀉法,留針15-30分鐘;脾胃虛寒型,用補法加溫針,留針30一60分鐘;胃陰不足型,先瀉後補,留針30-60分鐘。一般每日1次,15次為一療程,療程間休息5日。
[適應症]
慢性胃炎。上腹疼痛及壓痛、脘腹脹滿、食欲不振、暖氣嘈雜、泛吐清水,反復發作。
[釋義]
"肚腹三里留"是《四總穴歌》的第一句名言。所謂"肚腹"是指消化道一系列病症,除指胃腸外,也包含了脾、肝、膽等臟腑的病症。足三里穴是足陽明胃經之合穴,"合治內腑"明示合穴為治療腑病的首選穴。胃經的五行屬"土",陽經的合穴也屬土,本穴為土經中的土穴,故對本腑的一系列病症能起到通治作用,是調整胃腸功能和有關消化系統疾病(包括慢性胃炎)的主治穴。
慢性胃炎是較頑固的常見病,中年以上更為多見,以胃痛、飲食不多、腹脹、暖氣吞酸為主要症狀,屬於中國醫學"胃脘痛"、"痞滿"等範疇。由於慢性胃炎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故目前還無特殊的治療方法。《靈樞‧五邪》說:"邪在脾胃,則病肌肉痛。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飲;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寒中、腸鳴、腹痛;陰陽俱有餘,若(或)俱不足,則有寒有熱,皆調治於三里。"說明足三里穴具有良好的"雙向性"的治療作用,既能溫裏散寒,又能瀉胃中之熱;既能治療寒證,又能治療熱證;既能補虛,又能瀉實。胃部疾患不論是寒熱虛實,都可以足三里穴調理而治之,所以針刺足三里是治療慢性胃炎有效方法之一。
另外,本治法還運用於子午流注納子法的按時取穴,及根據辨證論治而採有不同的補瀉手法治療胃炎。足三里穴本身即有補虛瀉實、調治寒熱的雙向性作用,施以補瀉手法可強化這種作用。辰時乃足陽明經氣血旺盛之時,故治療慢性胃炎效果更為顯著。
[按語]
張連城氏等報導,辰時針足三里治療慢性胃炎68例,近期治癒28例,顯效20例,好轉16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達94.1%。
歌訣
胃炎臨床常多見,胃痛嘔吐腹脹滿,
中年以上多發生,治法雖多效不顯,
針灸療法可稱讚,只刺一穴莫輕看,
兩眉中間取印堂,胃炎潰瘍皆可安,
還有一法三里選,強壯脾胃治胃炎,
辰時刺入胃氣旺,補虛瀉實病能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