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蟲夏草簡稱“蟲草”,是一味耐人尋味而又奇特的藥,主要分布在四川、青海、甘肅、西藏等地海拔在3500-5000米的高山草叢之中,是我國傳統的名貴中藥材之一,與人參,鹿茸齊名,在國際市場上享有很高聲譽。也許是它生長環境特殊,其藥效發現要比人參晚得多,連明代《本草綱目》這樣一部藥物學巨著也未收載。據考證,清乾隆年間吳遵程的《本草從新》,是最早記載本品的中藥書。書中較為形象地描繪了蟲草的形狀:“冬在土中,身活如老蠶,有毛能動,至夏則毛出土上,連身俱化為草。若不取,至冬則複化為蟲。“看到這裏,人們必然會產生這樣的疑問:蟲草究竟是蟲類動物呢還是草類植物?難道它真會“至冬化蟲,至夏變草”嗎?
原來,蟲草是麥角菌科植物冬蟲夏草菌的子座和奇主蝙蝠蛾產蟲草蝙蝠蛾幼蟲屍體的複合體。它一端是幼蟲的遺骸,另一端是真菌子實體。蝙蝠蛾成蟲形似蝴蝶,個體不大,雌雄交配產卵後便雙雙死去。蛾卵一個多月後即蛻變為幼蟲,鑽入土中生長發育,再說麥角菌科植物冬蟲夏草菌的子座,細長如棒狀,長4-11釐米,上邊為子座頭部,微微膨出,長1-4釐米,內有許多飲食在子囊殼中的長條狀線形子囊。每個子囊中有8個子囊孢子,等到它成熟後,子囊殼即可自行裂開,許多的孢子便隨風飛揚,散落在地上,隨雨水滲入土中,這些孢子遇到蟄伏在土壤中的蝙蝠蛾幼蟲,便施行孫悟空鑽進鐵扇公主肚子裏的戰術,寄宿進幼蟲體內,肆無忌憚地汲取其營養而迅速生長起來,萌發成菌絲體。體內寄存有蟲草真菌的幼蟲,便向地上鑽,等到菌絲體重復分裂,並充滿整個蟲腔時,幼蟲便一命嗚呼,成了徒有外貌的僵死空殼,晉升冬降臨,僵死的思蟲猶如一具休眠的超級大國蠶,靜沉在土壤中,這就是所謂的“冬蟲”。到了來年春回大地,土溫升高,菌絲體就從蟲體的頭部慢慢萌發,至夏,一株株紫色的“小草”,紛紛破土而出,這就是真菌子座,也即所謂的“夏草”。一旦子座頭部的子囊孢子成熟,便又散落到土壤中,繼續尋找發育良好的蝙蝠蛾幼蟲,周而復始,不斷循環,這便是蟲草冬天蟄伏為蟲,夏天茁土為草的全部奧秘。
有經驗的藥農知道,每年夏至前後是採挖蟲草的最佳季節。就藥材品質而言,蟲體豐滿肥大,色澤深黃,菌座短小者為上品,蟲體枯萎而灰黑易斷者,多是過時採挖的,質次而效差;若蟲體黴蛀或已被囊蟲蛀空,則不能藥用。
蟲草味甘性平,功能被虛損、益精氣,擅長治療肺腎兩臟虛弱的疾患,如肺虛咳喘、肺結核咯血、氣短汗多、陽萎遺精、腰膝酸痛等病症。對於衰老體弱或病後久虛不復,尤為佳品。據現代藥理分析和動物試驗證明,蟲草能抗結核桿菌,擴張支氣管,增強血液循環,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並發現其對心、腦血管疾病的防治亦有一定的效果。近年來,醫學界根據古人有用蟲草治療膈症的腫脹的經驗,試用於抗腫瘤和肝硬化治療,亦有顯示出可喜的現象出現。
蟲草服用頗為方便,無論單用或配伍,均可取效。根據病症不同,既可合方煎服,也可配藥丸服,或可研粉吞服、浸酒飲服等。蟲草不但是醫藥良品,而且是佐餐珍肴。根據歷代醫家和民間和傳統經驗,蟲草和食品同服,於人最補,且甜食、鹹食皆宜。可選配的食品有鴨、雞、肉、雞蛋、紫河車、胡桃仁等。《文房肆考》有這樣一段記載:孔裕堂,桐鄉烏鎮人,述其弟患層,汗大泄,雖盛暑處密室帳中,猶畏風甚。病三年,醫藥不效,症在不起。適有戚自川解組歸,遺夏草冬蟲三斤,遂日昨勞蔬作肴鄴食,漸至痊愈。因信此物之保肺氣、實腠理,確有經驗,嗣後用之俱秦效。“清代著名醫學家趙學敏,也在其《本草綱目拾遺》中介紹了一張蟲草燉老鴨的食補名方。其云:“用夏草冬蟲三五枚,老雄鴨一隻,卻肚雜,將鴨頭劈開,納藥於中,仍以線紮好,醬油酒如常蒸爛食之。其藥氣能從頭中直貫鴨全身,無不透浹。凡病後虛損人,每服一鴨,可抵人參一兩。”本方風味獨特,味極鮮美,療效好,經趙氏傳世後,在民間廣為流傳。
由於蟲草生長環境特殊,採集不易,產量稀少,價格昂貴,不能滿足國內外日益增長的需求,所以我國醫藥工作者早就致力於蟲草及其菌絲體人工培養的研究,目前已取得一定的進展。如浙江省中醫研究所與抗州第二中藥廠協作,發現蟲草頭孢菌為一新種,所含萬分與天然蟲草相同,繼而採用深層發酵工藝,終於實現了工業化生產,以蟲草頭孢菌為原料,製成抗心律失常新藥“寧心寶”。據臨床觀察,以難治性心律失常患者療效頗佳,這為人工培養蟲草以造福人類,展示了廣闊誘人的前景。
冬蟲夏草成為馳名中外的良藥,固然是因為它卓著的療效,但無容置疑,它那“亦蟲亦草”的奇特身世也起了一定的作用,這就是“冬蟲夏草名符實,變化生成一氣通,一物竟能兼動植,世界物理信難窮”。
張景岳工作室提供
亞太中醫藥資訊網彙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