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網站導覽 客戶服務 討論園地 企業福利網 文章搜尋
 

醫藥保健

本區公告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醫藥保健 > 醫藥答問 > 中醫刮痧療法

足跟病如何刮痧治療?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台灣


  足跟病是由急性或慢性損傷引起,以足跟著力部疼痛為主的病症。本病中、老年人多見,女多於男。本病可分為三類:(1)跟後痛:主要有跟骨滑囊炎、跟腱止點撕裂傷、痹痛性跟痛症、跟骨骨骺炎等;(2)跟下痛:如跖腱起點筋膜炎、跟骨下滑囊炎、跟骨脂肪墊炎、腎虛性跟痛症等;(3)跟骨病:跟骨本身的疾病,如跟骨骨髓炎、骨結核、腫瘤等。

  引起足跟痛的主要病因:
(1)足跟部脂肪纖維墊部分消退。
(2)跟骨骨質增生。
(3)急性滑囊炎。
(4)肝腎不足,筋骨衰弱,或跟骨靜脈壓增高,氣血阻滯。
(5)跗骨竇內軟組織勞損。
(6)平跖足。

  中國醫學為本病是因年老肝腎不足,體質虛弱,不能溫煦和滋養跟骨、筋脈,致骨萎筋弛;或因風、寒、濕邪侵襲,致使氣滯血瘀,經絡受阻所致。

  足跟痛的主要臨床表現:
  本病輕者走路、久站時才出現疼痛,重者足跟腫脹,不能站立或行走。平臥時亦有持續酸脹或針刺、灼熱樣疼痛,疼痛可涉及小腿後側。急性損傷者,表現為足跟著力部急性疼痛,不敢走路,尤其在凹凸不平的路上更畏行走,局部微腫,壓痛明顯;慢性損傷者,起病緩慢,每天早上下床時疼痛較重,行走片刻後痛減,若行久則又感疼痛難行,多為一足,病程較長。

  足跟痛的刮痧治療方法:
(1)刮足少陰腎經:由三陰交穴處沿小腿內側經復溜、太溪、大鍾、照海等穴刮至足底部湧泉穴處(見圖3示)。
(2)刮足太陽膀胱經:由承山穴處沿小腿後經昆侖、仆參、申脈等穴,刮至金門穴處(見圖2示)。
(3)刮足少陽膽經:由懸鍾穴刮至丘墟穴處(見圖3示);刮足陽明胃經的解溪穴處(見圖1示)。

  注意事項:
(1)刮痧治療足跟痛療效較好,可按療程堅持治療,可配合中藥外洗、熱敷等方法進行治療,以提高療效。
(2)疼痛較重時,應休息,不宜站立或行走,以減少負重所致的疼痛。平時宜穿軟底鞋。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