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網站導覽 客戶服務 討論園地 企業福利網 文章搜尋
 

醫藥保健

本區公告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醫藥保健 > 醫藥答問 > 中醫刮痧療法

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病因、類型及臨床表現有哪些?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台灣


  腰椎間盤突出症,又稱腰椎間盤纖維破裂症,易發生於20~40歲之間,臨床上以腰椎4~5和腰椎5、骶椎1之間的椎間盤最易發生病變。

  引起本病的原因有內因和外因兩方面。內因是椎間盤本身退行性病變或椎間盤有發育上的缺陷;外因則有損傷、勞損和受寒等。

  椎間盤缺乏血液供給,修復能力較弱。在日常生活和勞動中,由於負重和脊柱運動,椎間經常受到擠壓、牽拉和扭轉作用,因此容易發生萎縮,彈性減弱等退行性變化,是引起本病的主要因素。

  腰椎間盤突出症,根據髓核突出的方向可分為三種類型:
(1)向後突出 由於髓核向後方突出,可壓迫神經根,而產生明顯症狀。臨床意義最大。
(2)向前突出 不能引起特殊症狀,臨床意義不大。
(3)向椎體內突出 是髓核向軟骨板內突出、突出物壓入椎骨的鬆質骨,形成杯狀缺口,長期缺口可以硬化,多發於青年期。

  根據髓核向後突出的部位不同可分為三型:
(1)單側型 臨床最為多見,髓核突出和神經根受壓只限於一側。
(2)雙側型 髓核向後縱韌帶兩側突出,兩側下肢皆有坐骨神經痛,但往往是一先一後,當一側症狀出現時,另一側症狀多已減輕或消失,似有交替現象。
(3)中央型 椎間盤自後中部突出。若突出物較小,對左右側神經根不構成壓迫,而馬尾神經受壓,主要是3、4、5骶神經受壓,而產生鞍區麻痹和大小便功能障礙等症狀。

  根據髓核突出的程度也可分為三型:
(1)幼弱型 也稱隱藏型:為纖維環不完全破裂,環自內向外形成裂縫,但裂縫不大,外層尚保持完整,其破裂部受椎間隙壓力之擠壓,髓核可自裂縫部向外膨脹。
(2)成熟型 亦稱破裂型:即纖維環完全破裂,髓核從破裂纖維的斷處,自椎間向外膨脹。
(3)移行型 也稱突出型:介於幼弱與成熟型之間,纖維環接近完全破裂,髓核膨出較大,可轉為成熟型而完全突出或縮回椎間隙而消失。

  腰椎間盤突出症的臨床表現:
(1)腰部疼痛 有腰痛史,腰痛程度輕重不一,嚴重時不能翻身和坐立。一般休息後症狀減輕,咳嗽、噴嚏或大便時用力,均可使疼痛加劇。
(2)下肢放射痛 凡腰4~5或腰5至骶1椎間盤突出者,一側下肢坐骨神經區域放射痛,常在腰痛消失或減輕時出現。若腰1~2或腰3~4椎間盤突出者,則一側下肢可出現股神經和閉孔神經放射性疼痛感覺。
(3)腰部活動障礙 腰部活動在各方面均受影響,尤以後伸障礙為明顯。
(4)脊柱側彎 突出位於神經根的腋部,即神經根與馬尾成角處,脊柱乃凸向健側;突出物位於神經根的上方,則脊柱凸向患側。
(5)主觀麻木感 麻木感多局限於小腿後外側、足背、足跟或足掌。中央型髓核突出可發生鞍區麻痹。
(6)患肢溫度下降 不少病人患肢感覺發涼,患肢溫度較健側降低,乃由於交感神經受刺激所致。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