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網站導覽 客戶服務 討論園地 企業福利網 文章搜尋
 

醫藥保健

本區公告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醫藥保健 > 醫藥答問 > 中醫刮痧療法

什麼是“痧”?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台灣


  “痧”有兩種含義:(1)是指“痧疹”的徵象,即經過刮拭後皮膚出現紅點如粟,突出皮膚表面觸之礙手的疹點。清代邵新甫著《臨證指南醫案》中指出:“痧者,疹之通稱,有頭粒如粟。”它是疾病在發展過程中,反映在體表的一種現象。(2)是指“痧證”,又稱“痧氣”,它不是一種獨立的病,而是許多疾病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共同證候。因此有“百病皆可發痧”之說。中醫古籍中有關痧證的記載涉及到內、外、婦、兒等各科疾病。《痧驚合璧》中就介紹了40多種痧證。如“角弓反張痧”,類似現代醫學的破傷風;“絞腸痧”即霍亂;“痧子”就是麻疹;“風痧”就是小兒常見的風疹;另外,民間還有“寒痧”、“熱痧”、“暑痧”、“暗痧”、“青筋痧”等之說。

  中醫認為痧證是因風、濕、火之氣相搏而為病,以夏秋季多見。痧證的主要特徵:(1)有痧點;(2)有酸脹感。痧證的臨床表現:輕者多表現為頭昏腦脹,胸煩鬱悶,全身酸脹,倦怠無力,四肢麻木等;重者可見胸悶煩躁,胸腹劇痛,上吐下瀉,甚則卒然昏倒,面唇青白,口噤不語,手足厥冷,或頭額冷汗如珠,或全身無汗,青筋外露,痧點時現時隱,唇舌青黑等。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