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網站導覽 客戶服務 討論園地 企業福利網 文章搜尋
 

醫藥保健

本區公告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醫藥保健 > 中藥漫談 > 種植養殖

丹參高產栽培技術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藥用部位】乾燥根。

【產地】主產於四川、河北、安徽、江蘇、山西等省,目前全國各地均有栽培。品種分普通品種與多倍體丹參兩種。多倍體丹參是中國藥科大學的最新科研成果,丹參酮含量、產量、質量均高於普通家種丹參的40~50%。

【植物形態】多年生草本,株高30~100cm。根細長。葉對生,單數羽狀複葉;小葉3~7枚,卵圓形,頂端漸尖,邊緣具圓鋸齒;輪傘花序頂生兼腋生。小堅果長圓形,成熟時暗棕色到黑色。花期5~8月,果期7~10月。

【生長習性】喜氣候溫和、陽光充足、空氣濕潤的環境。耐寒、怕旱、怕澇,積水易引起爛根,對土壤要求不嚴。

【栽培技術】
  一、選地整地 應選土層深厚、質地疏鬆、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前作收獲後,每畝施入廄肥2500~3000kg作基肥,將土壤深翻30cm以上,整平耙細,宜作成寬1.2cm的高畦;北方多為平畦。

  二、繁殖方法 常採用分根繁殖。
  在收獲前,選留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的植株不起挖,待栽種時隨挖隨進行分根繁殖。種用根條應選擇直徑1cm左右,粗壯色紅的1年生側根為好。分根一般在早春2~3月進行,也可結合採挖,選留壯根邊挖邊分根。在準備好的種植地上,按行距30cm、株距20cm挖穴,穴深5~7cm,穴內施入適量的土雜肥或複合肥作基肥,將選好的根條切成4~5cm長的根段,稍晾後穴栽,平放,不可倒置,每穴1~2段,栽後隨即覆地,稍壓實即可。

  北方地區3月上、中旬採用地膜育苗,可保持苗床內土溫在15~26℃,又能促進植株萌發生根,且比大田分根繁殖生長期提早45天以上。

  苗床應選避風向陽地塊,寬度作成比塑料薄膜幅度稍窄。先將苗床內挖出20cm厚的表土,並將表土中混入適量土雜肥,再在床底部舖一層約5cm厚的有機肥,然後將混肥表土填入苗床,耙細整平。3月上、中旬開始育苗。將種根剪成小段,按株行距1x2cm,按45度斜播一半於床上中,隨剪隨插,且保持原種根的上下方向,倒插影響出苗。隨後覆土,以不露種根為度。澆透水後,用竹片作成弧形支架,上面覆蓋地膜,兩邊用土封實。每周澆水1次,晚間加蓋草簾,白天揭去,以利保濕保溫。一般1個月出苗,當苗高2~2.5cm時,中午掀起部分薄膜晾苗1~2小時,5~7天後,可撒除地膜,讓幼苗適應自然氣候1~2天後,移栽於大田。一般育苗10平方米,可移栽大田1畝。

  三、田間管理。
  (一)中耕除草:用分根法栽種,常因蓋土太厚,妨礙出苗,因此在4月幼苗出土時,要進行查苗,一旦發
現蓋土太厚而不出苗的,可將穴土撬開。中耕保持田間無雜草。
  (二)追肥:結合中耕除草進行,每畝追施充分腐熟的有機肥200kg、過磷酸鈣15kg。尤其要重施第三次追肥,促進根部生長。
  (三)排灌:丹參係肉質深根植物,怕積水,因此要注意排水,防止水澇。出苗期和幼苗期需水量大,遇乾旱要及時澆水。
  (四)摘花:除留種外,花期必須分批打苔,將花苔剪除,抑制生殖生長,促進根部生長,這是丹參增產的重要栽培措施之一。

  四、病蟲害防治
  (一)葉枯病:發病初期,葉面產生褐色、圓形小斑,隨後病斑不斷擴大,中心呈褐色。最後,葉片焦枯,植株死亡。防治方法:(1)下種前用50%多菌靈膠懸劑800倍液浸種10分鐘消毒處理; (2)加強田間管理,增施磷、鉀肥,降低土壤濕度;(3)發病初期,噴灑50%多菌靈800倍液或65%代森鋅600倍液。

  (二)根腐病:發生初期,個別支根和鬚根變褐腐爛,逐漸向主根擴展。主根發病後,導致全根腐爛,地上部分莖葉枯萎死亡,嚴重影響產量。防治方法:(1)實行輪作,最好是水旱輪作;(2)選用無病苗栽,栽種前嚴格剔除病苗,種用苗用50%托布津1000倍液浸5~10分鐘,晾乾後栽種;(3)加強田間管理,注意排水防澇,增施磷鉀肥,增強抗病力;(4)防治地下害蟲,減輕病害發生。

  (三)銀紋夜蛾:幼蟲咬食葉片,造成缺刻、孔洞,老齡幼蟲取食葉片,嚴重危害時,僅剩下主脈。防治方法:(1)用燈光誘殺成蟲;(2)7~8月在第二、第三代幼蟲低齡期,噴施10%殺滅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40%樂果乳油1000倍液、50%殺螟松乳油1500~2000倍液、90%敵百蟲1000倍液。隔7天1次,能收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四)蠐螬、地老虎:參照地下害蟲防治。

【採收加工】栽種後第二年10~11月上旬地上部分枯萎時或第三年春植株尚未萌發前採挖。因丹參根深,質脆而易斷,起挖時應特別小心。洗淨泥土曬乾,去毛修蘆、剪去細尾即可。裝入竹簍或麻袋內,置通風乾燥處貯藏。防止受潮、發霉和蟲蛀。

摘自《藥都信息》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