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保健
|

|
本區公告
|
|
|
|
|
首頁 > 醫藥保健 > 醫藥答問 > 中醫刮痧療法
洩瀉如何刮痧治療?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台灣

洩瀉又稱腹瀉,是指大便次數增多,便質稀薄,或呈水樣而言。本症可見多種疾病,如急、慢性腸炎、消化不良、過敏性腸炎、結腸炎、腸結核、胃腸神經官能症等,發病部位主要為脾胃和大小腸。根據發病特點可分為急性洩瀉和慢性洩瀉。
引起洩瀉的主要病因及臨床表現:
(1)急性腹瀉 多由進食生冷不潔之物或飲食過量,宿食內停,或過食肥甘,積滯於脾胃所致。主要表現為:發病較急,便次與數量增多。偏於寒濕者,便質清稀,水谷相雜,腸鳴腹痛,口不渴,身寒喜溫,脈遲,舌淡苔白滑;偏於濕熱者,便瀉稀黃夾有粒液,肛門灼熱,小便短赤,身熱,口渴喜冷飲,煩躁,舌苔黃膩,脈濡。
(2)慢性腹瀉 脾胃素弱,或久病氣虛,中焦健運衰退,或腎陽不振,命門火衰,不能腐熟水谷所致。主要表現為:發病勢緩或由急性洩瀉轉變而成,每日便洩次數較少。若脾虛則面色萎黃,神疲肢軟,不思飲食,喜暖畏寒,大便溏薄,脈濡軟無力,舌嫩白;若腎虛則每於黎明前腹部痛作,痛即洩瀉,腸鳴,瀉後則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沉細。腎虛引起的洩瀉。也稱為“五更瀉”、“雞鳴瀉”等。
洩瀉的刮痧治療方法:
(1)刮足太陽膀胱經:由脾俞穴處沿脊柱側向下經胃俞、三焦俞、腎俞等穴,刮至大腸俞處(見圖2示);刮腹部中脘、關元、天樞等穴處(見圖1示)。
(2)刮足陽陰胃經:由足三里穴處沿小腿外側經上巨墟刮至下巨墟穴處(見圖1示);刮足三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由陰陵泉處沿小腿內側經三陰交、太溪等穴,刮至公孫穴處(見圖3示);刮手陽明大腸經:由曲池穴處沿前臂後外側,經手三里刮至合谷穴處(見圖1示)。
隨症加減:急性洩瀉者加刮肘窩部尺澤、曲澤等穴處(見圖1示);刮足太陽膀胱經之合穴委中穴處(見圖2示);腎陽虛者,加刮命門穴(見圖2示)。
注意事項:
(1)急性洩瀉應適當控制飲食,平時注意飲食衛生。
(2)洩瀉頻繁有脫水現象者,應補充水份,糾正脫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