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網站導覽 客戶服務 討論園地 企業福利網 文章搜尋
 

醫藥保健

本區公告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醫藥保健 > 中藥漫談 > 認識中藥

如何煎藥


資料來源:張景岳工作室   所屬地區:台灣


中藥的煎藥方法十分重要。明代醫家李時珍說:"凡服湯藥,雖品物專精,修治如法,而煎藥者鹵莽造次 ,水火不良,火候失度 ,則藥亦無功";清代醫家徐靈胎說,"煎藥之法最宜深講,藥之效與不效,全 在乎此"。可見,方法不可忽視。  

1 、 對煎藥器皿的要求
  最好用沙鍋或搪瓷鍋,以耐火的砂罐或陶罐為最理想,因其受熱均勻,性質穩定,煎汁濃,質量高,搪瓷燒鍋也可選用。不宜使用鋁鍋或銅鍋。因為鋁、鐵、銅的金屬活性較強,很可能與中藥中的某些成 分起化學反應,這種化學反應,輕者使藥物中的某些有效成分發生沈澱,藥液中有效含量降低,重則生成對人體有害的物質,產生毒性。


  李時珍曾說過:"凡煎藥並忌銅鐵器,宜用銀器瓦罐"。現在一般通用的是有蓋的陶瓷砂鍋。

  此外,煎具的容量宜稍大,以利煮沸時藥液不斷翻滾。鍋蓋應稍高一些,可使水分和揮發性成分產生"回流"。煎鍋要經常保持清潔,每次煎完藥後最好立即去掉藥渣,以免影響下次煎藥效果。

2 、 注 意 加 水 量
  加水量應根據藥量的多少,吸水程度及需要煎煮時間的長短而定。一般頭煎加水量多一些,以浸沒藥材超過藥2-3釐米為度,第二煎加水量可酌減。確定湯劑加水量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經驗估量法,另一種是計量加水法,公式如下:


頭煎加水量=藥品總重量*3+煎煮時間*10+服用量
二煎加水量=煎煮時間*10+服用量


3 、煎前浸泡
  為了提高煎出率,藥物在煎煮前宜加水攪拌後浸泡30-60分鐘。冬天若用20-30度的溫水浸泡可縮短煎煮時間,但不能用開水浸,以免某些植物細胞中的蛋白質突然受熱凝固、外層形成堅密的包膜,或使部分高分子物質形成膠體不利有效成分浸出。


4、 掌 握 火 候

5、 注 意 時 間
1.滋 補 類 藥 品
一 般頭汁煮沸後,文火煎半小時至一小時。第二次汁煮沸後再煎半小時左右。個別的需燜煮數小時以上。因這類藥品多為植物根莖、果實,動物的甲、角、殼等,質地堅硬厚實,難於溶解,煎藥前常需搗碎,並適當延長煎藥時間。

2.解表發汗類藥物
一般急火煮沸,再煎3-6分鐘即可。此類藥多是植物全草或花、葉,質地輕揚、氣味辛香,富含揮發油,煎煮太久容易使藥物有效成分揮發逸去,降低藥效。

3.一 般 性 藥
具體情況,一般煮沸後再煎半小時即可。藥物煎煮時間的長短,除與藥物的質地有關,一般來說,凡質地堅硬、氣味難出的藥物,煎煮的時間以長為宜;質地軟鬆、氣味易出的藥物煎時宜短。


服藥
1、 掌握好劑量
  有些藥過多容易引起中毒 , 如雲南白藥、六神丸等;過少
不到藥效,因此要按照醫囑行事。


2、服用中藥的溫度
  中國醫學對服用中藥的溫度非常講究,素來有"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原則。具體地說,就是分熱服、溫服和冷服三種。
1.熱服:
祛寒藥,外感風寒或治療頭痛、關節痛、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的中藥。
2.溫服:
一般治療各種炎症或者發汗解表藥、滋補藥.
3.冷服:
清熱、解毒、止吐的中藥。
3、服法
中藥分頭煎二煎,服法以分開服用較好,這樣可使藥物在體內的濃度和所起的作用均勻可靠。二煎以相隔4-6小時為宜,煎好後的中藥不宜保存,宜當天煎當天服用。
4、 服 藥 期 間 忌 口
  即此時不宜食用某種食物,否則容易產生副作用或降低藥效。 人們在長期的實踐中總結出:


地黃忌蘿蔔;黃連忌豬肉;麥冬忌鯽魚;仙茅忌牛奶;首烏忌蔥麻;柿霜忌螃蟹;茯苓忌米醋;人參忌茶葉 。

  另有傳統說法:甘草、桔梗、烏梅忌豬肉;麥芽忌鯽魚;人參忌蘿蔔;茯苓忌醋。

  還 有要 忌生 冷 、 熱 、油 膩和不易消化的食物,這樣有利於藥物的吸收。
5、 注 意 服 用 時 間
空腹服: 易於使藥效發揮; 一般多屬補益藥。
飯後服: 適用於身體上部疾病;一般常為作用峻猛,以攻逐病邪為主的藥物。
頓 服: 病情急重者,煎好藥立即服下.
睡時服: 一般安神藥和治療遺尿的常採取此法.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