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保健
|

|
本區公告
|
|
|
|
|
首頁 > 醫藥保健 > 醫藥答問 > 中醫刮痧療法
黃疸如何刮痧治療?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台灣

黃疸以目黃、膚黃、尿黃為主要症狀,其中目睛黃染為重要特徵。本症可見於多種疾病,如急、慢性肝炎、胰腺炎、膽囊炎、膽石症和肝硬化等。
引起黃疸的病因:
(1)藥物引起肝內膽汁淤積,如氯丙嗪、他巴唑、甲基睪丸酮等。
(2)病毒性肝炎所致。
(3)其它,如酒精中毒、妊娠復發性黃疸、家族性復發性肝內膽汁淤積等。
中國醫學認為,外感濕熱之邪,內蘊肝膽以致疏洩功能阻滯膽液橫溢所致陽黃;酒食不節或思慮勞倦過度,均能損傷脾胃,健運失常,濕鬱氣滯以致肝膽淤積,膽汁排出不暢,外溢肌膚而漸成陰黃。
黃疸的臨床表現:
(1)陽黃 目膚色黃,鮮明如橘,發熱,口乾苦,渴喜冷飲,腹部脹滿,胸中懊憹,小便短黃,大便秘結,舌苔黃膩,脈弦數;熱毒內陷者,可見神昏,發斑出血等重症。濕重於熱者,黃疸略鮮明,發熱較輕,脘痞,便溏,口渴不甚,苔膩微黃,脈濡數。
(2)陰黃 黃色暗晦,或如煙熏、神疲、納少、脘痞、大便不實、口淡不渴、舌質淡苔膩,脈濡緩。若腹脅脹痛,形瘦,飲食減少,舌質微紫,或有瘀斑,舌苔剝蝕,脈細澀者,多為瘀血證候,或有惡性病變的可能。
黃疸的刮痧治療方法:
(1)刮足厥陰肝經和足太陰脾經:由膝部內側的曲泉和陰陵泉穴處,沿小腿內側向下經地機、三陰交等穴,刮至太沖穴處(見圖3示);刮足少陽膽經:由陽陵泉穴處沿小腿外側向下,經膽囊點、懸鐘等穴,刮至丘墟穴處(見圖3示)。
(2)刮足太陽膀胱經:由背部膈俞穴處沿脊柱兩側經肝俞、膽俞、脾俞刮至胃俞穴處(見圖2示)。刮督脈:由大椎穴處沿後正中線刮至至陽穴處(見圖2示)。
(3)刮足厥陰肝經之募穴期門穴處及足少陽膽經之募穴日月穴處(見圖1示);刮任脈:由胸前膻中穴處沿前正中線向下,經巨闕刮至中脘穴處(見圖1示)。
隨症加減:
神昏者,加刮人中穴處(見圖1示);陰黃者,減刮至陽穴(見圖2示);神疲畏寒者,加刮命門(見圖2示)、關元穴處(見圖1示)。
注意事項:
(1)刮痧治療本病時,刮痧用具應嚴格消毒,最好專人專用,以防止交叉感染。
(2)刮痧可明顯減輕黃疸的症狀,患者應按療程持續數個療程進行治療,以鞏固療效。刮痧治療時,可重刮背部的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等穴。
(3)飲食宜清淡及營養豐富易消化食物,可適當補充葡萄糖和維生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