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網站導覽 客戶服務 討論園地 企業福利網 文章搜尋
 

醫藥保健

本區公告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醫藥保健 > 醫藥答問 > 中醫刮痧療法

刮痧療法的歷史,現狀及發展前景如何?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台灣


  刮痧療法,同中醫針灸、推拿、拔罐和放血等療法一樣,是中國勞動人民在長期與疾病作鬥爭中發明的一種自然療法。刮痧療法起源很早,其具體年代已無法考證,有資料證明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盛行。扁鵲為虢太子治死厥的故事已家喻戶曉。《扁鵲傳》中記載,扁鵲使弟子子陽礪針砥石,以取外三陽五會。有間,太子蘇,乃使子豹為五分之熨,以八減之劑和煮之,以熨兩脅下,太子起坐。其中的礪針就是指針刺,而砥石就是用表面光滑的石塊作刮痧器具進行刮痧治療。這說明當時是利用石器作為刮痧器具,進行刮痧治病的。

  漢代則改用陶器進行刮痧治療;唐宋時期運用苧麻、銅器、銀器等作刮痧器具刮痧治病;到了元明時代,中醫古籍裡已有不少刮痧療法的記載,常採用瓷調羹蘸香油進行刮痧治病。

  清代有關刮痧療法的敘述更為詳細。清代郭志邃撰的《痧脹玉衡》一書可謂是中國第一部論述痧證的專著。其中就有刮痧療法的論述,即於背頸骨上下及胸前、脅肋、兩肩臂等處,用銅錢等蘸香油刮之。吳師機在《理瀹駢文》中也提到:陽痧腹痛,莫妙以瓷調羹蘸香油刮背,蓋五臟之系,鹹在於背,刮之則邪氣隨降,病自鬆解。另外,清代王凱著的《痧症全書》、劉奎撰的《松峰說疫》、歐陽調律撰的《治痧要略》、肖畏皇編的《痧病雜談》、清代趙學敏著的《串雅外編》等醫籍中都有刮痧療法的記載。

  刮痧療法,千百年來在中國民間廣泛流傳,尤其是中國南方。近年來,全國很多城市都成立了刮痧治療中心、刮痧門診部,許多大醫院還設有刮痧專科。刮痧療法逐步被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所接受。刮痧器具也有了很大的改進,如台灣呂氏採用水牛角特製的刮痧皮和中國研製的“刮痧康復治療器”等。目前,全國有很多專家、學者對刮痧療法進行研究和推廣。並有許多專著、論文問世。台灣呂季儒著《呂教授刮痧循經健康法》中,總結了300種疾病的刮痧方法;中國學者陳志敏等著的《刮痧療法》中,對100餘種常見疾病的刮痧方法及注意事項做了論述。金春樂等著《中國民間刮痧術》一書也介紹了50種疾病的刮痧治療方法。這說明刮痧療法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也越來越受到廣大患者的歡迎。

  隨著人們精神和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保健意識逐步增強。內服藥物所帶來的毒副作用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因此,像刮痧療法等非藥物的自然療法受到人們的青睞。在目前醫療費遞增的情況下,刮痧療法以其具有“一聽就懂,一看就會,一用就靈”的特點和花小錢治大病的優勢,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