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保健
|

|
本區公告
|
|
|
|
|
首頁 > 醫藥保健 > 醫藥答問 > 中醫刮痧療法
刮痧療法的治療原則是什麼?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刮痧療法的治療原則包括:
(1)補虛與瀉實 補虛,即扶助正氣;瀉實就是袪除邪氣。《素問‧通評虛實論》中說:“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靈樞‧經脈》中說:“盛則瀉之,虛則補之。”這就是說在疾病過程中,正氣不足則表現為虛證,治宜補法,邪氣亢盛則表現為實證,治用瀉法。這是刮痧療法的基本原則。
(2)清熱與溫寒 清熱,指熱證用“清法”;溫寒,指寒證用“溫法”。《靈樞‧經脈》說:“熱則疾之,寒則留之”。在刮痧治療熱證時可採用短時間的重刮手法以清洩其熱;治療寒證時可採用較長的輕刮手法以溫散寒邪。
(3)治標與治本 標與本的劃分為:內為本,外為標;正氣為本,邪氣為標;病因為本,症狀為標;先病為本,邪氣為標。治標與治本,就是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和標本兼治。急則治其標就是當標病急於本病時,則可先治標病,後治本病。如由於某些疾病引起的大小便不通,則當先通其大小便,然後治其本病。緩則治本,是指在一般情況下,病在內者治其內,病在外者治其外;正氣虛者扶正,邪氣盛者袪邪;治其病因則症狀自解;治其先病,則後病可除。簡言之,治療疾病就是要求分清標本,針對疾病的根本矛盾進行治療。
標本兼治則是在標病與本病俱緩或俱急的情況下採取的一種治療原則。如由肝病引起的脾胃不和,可在治療肝病的同時兼調和脾胃。
(4)同病導治與導病同治 同病導治,就是對於同一種疾病由於其病機不同,而採用不同的方法治療。如同是胃病有屬肝氣犯胃者,治直疏肝和胃、行氣止痛,取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穴和有關募穴進行刮痧治療,用瀉法;有屬脾胃虛寒者,治宜補脾健胃、溫中散寒,取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穴及有關背俞穴進刮痧治療,用補法。
導病同治,就是對於不同疾病,由於其主要病機相同,可採用同一種方法治療。如肝膽之火上逆所致的頭痛和肝膽之氣鬱結的脅痛,治療時都可以取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的經穴和有關俞募穴進行刮痧。
(5)局部與整體 這一原則包括局部治療、整體治療和局部與整體兼治三個方面。
局部治療:即針對局部症狀進行治療。如鼻塞刮迎香穴。
整體治療:即針對疾病的病因進行治療。如風寒外束所致的感冒頭痛,可刮合谷、外關等穴發汗解表,表邪得解則頭痛、惡寒等症可除。局部與整體兼治,就是既重視病因治療,也不輕視對症狀的治療。如脾虛洩瀉,在治療時,既取天樞、足三里等足陽明胃經穴止瀉,又取足太陰脾經的三陰交及脾的背俞穴脾俞以補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