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網站導覽 客戶服務 討論園地 企業福利網 文章搜尋
 

醫藥保健

本區公告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醫藥保健 > 認識中醫 > 學術理論

"七情"是怎樣致病的?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台灣


  本來,在正常情況下,喜、怒、悲、憂、思、恐、驚這七種情志(簡稱"七情")是人的精神活動,屬於生理範圍,不會引起身體的不適,有的且還有益於身心。如俗語所說的:"人逢喜事精神爽"、"喜笑顏開"、"笑一笑,十年少"(因喜與笑是相關的)等,都說明了適當的情志活動有助於人體的健康。

  但如人的情志活動太過,則對某些疾病的發生會有很大的影響,有的甚至會危及生命。如程咬金一笑而逝,某考生中狀元狂喜而亡,過度驚恐可致人喪命,憂思太甚易患精神分裂症等,說明七情異常會引起疾病。

  中醫認為,如果人的精神受刺激程度嚴重或持續時間較長,多半會引起陰陽失調、氣血不和、經絡阻滯、臟腑功能紊亂,從而導致正氣虛弱或外邪侵襲。

  七情作為內因,其致病的情況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直接損害五臟,如大怒傷肝,可引起頭昏、目眩、口苦、舌燥、胸悶、脅痛等肝火證候;思慮過度可以傷脾,引起食欲不振、食後腹脹、胸腹滿悶等脾虛證候。

  另一種則多半是是間接地通過氣與火的作用來致病,中醫認為情志和氣的關係密切,並提出"喜則氣緩,怒則氣上,思則氣結,悲則氣消,恐則氣下"的理論,指出七情太過,可使人體機能下降、停滯、消退或亢奮,從而發病。

  情志和"火"也有密切聯繫,這是因為"氣有餘便是火"、"氣鬱化火"的緣故,如肝火、心火、胃火、燥火、腎火(命門之火)等,這類"火"可耗傷有關臟腑的津液或陰血,引起虛火上炎或是通過外來病邪的引動而發病。

  喜、怒、悲、憂、思、恐、驚等七情,可以引起氣虛、氣鬱、氣逆等不同的氣的病證,如肺氣虛則聲弱、氣短、咳嗽痰多、易患感冒等;脾氣虛則消化不良、腹脹、腹瀉;腎氣虛則有喘促短氣、夜尿增多、頭昏眼花;肝氣鬱結則情志抑鬱易怒、胸脅脹痛、月經不調、乳房有硬塊等;肺氣逆則有咳嗽、喘息;胃氣逆則可噎膈、反胃。由於中醫認為,氣和血有密切關係,故氣虛可引起血虛或出血,氣鬱亦可致血不循經運行的病證。因此,七情對氣的影響,實質上是能導致臟腑的病變。

  七情的病,主要是引起五臟以及氣和火的病,所以病人表現多和五臟病證、氣或火的證候相似。在治療時多數是根據辯證治療五臟或氣、火、而較少治療七情。當然,也有例外。如根據五行生克、情志相抑的理論,古代中醫有一些運用情志轉移的辦法來治療由精神創傷所引起的病證,如用怒以治因思虛成疾的病人;用喜以勝憂,用思以制恐,用憂以克怒,用恐以抑喜等。這些都是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金克木、水克火等五行學說在治病方面的具體運用,也是用精神療法診治情志病的實際例證。

  中國有句諺語說:"心病還需心藥醫"。這就是說,由於精神情志引起的病證,還得用精神情志等方法因勢利導來醫治。應該說,中醫雖然早就注意到精神因素對疾病的影響,但卻較少把精神療法提高到應有的地位,大多仍著重於用藥物對實質臟腑的補偏救弊。這點頗值得今後進一步研究。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