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保健
|

|
本區公告
|
|
|
|
|
首頁 > 醫藥保健 > 認識中醫 > 學術理論
辨虛實陰陽治失眠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失眠有兩個基本要素:一是正常睡眠被擾亂,二為睡眠擾亂對患者白天的活動具有明顯的不良影響。有些患者如阻塞性呼吸暫停可無失眠的感受和主訴,但患者常伴有日間瞌睡或疲勞,多導睡眠圖也呈現失眠的特徵。因此,將主觀的失眠感覺與失眠所致日間不良後果(疲勞、注意力下降、打盹等)、客觀檢測(多導睡眠圖)相結合,將會更有助於失眠的治療。
一、中醫對失眠的認識:
(一)營衛陰陽論。營衛不調、陰陽失衡是失眠的一個重要病機。《靈樞‧寒熱篇》云:“陽氣盛則目瞋,陰氣盛則暝目。”隋代巢元方認為:“營衛未和,陰氣虛,衛氣獨行於陽,不入於陰,故不得眠。”心主神,血為其載,營氣入血中,衛氣行脈外,營衛不和,血氣不融,則神無所寄,志不得思,故後世醫家從營衛陰陽立方,多獲良效。張仲景用桂枝甘草龍牡湯調和營衛,定神安眠。
(二)臟腑論。《素問‧逆調論》:“胃不和則臥不安”。脾胃不和,膽胃不調,食積、痰火內擾心神可致寢寐不安。《重訂通俗傷寒論》以蒿芩清膽湯清膽和胃,效果屢驗;老人不寐多為臟腑虛衰,氣血不足,臨床亦取效於黃連阿膠湯之補虛益陰;腎水不足,心陽獨亢,心腎不交亦不得眠,可用交泰丸加減治療。臟腑病機紛繁複雜,臨床辨治時要整體考慮。
(三)邪氣立論。張景嶽認為“有邪者皆實證,邪分內邪外邪,所以不安者,邪氣之擾也。”、“有邪而不寐者,去其邪而自安也。”認識到邪氣內擾心神可致失眠,對於內虛邪盛的病證當培虛固本,祛邪外出。陳無擇曾用溫膽湯治療痰熱內擾型不寐,頗有良效。
(四)其他。如疼痛常致眠不安穩,此當活血化瘀止痛,痛除則寐安;另如情緒激動、緊張和思慮等也致失眠,所以應審因論治。
二、根據以上認識,治療失眠應分清虛實陰陽,臨床常見證候有:
(一)氣血虧虛:勞心過度,傷氣耗血,導致氣血不足,無以奉養心神而致虛煩失眠,多夢易醒,醒後不易入睡,心悸怔仲等。治以養血安神、清熱除煩為主,用酸棗仁湯或歸脾湯加減。
(二)陰虛火旺:先天不足或房勞過度,常致腎陰虧虛,不能上濟心陰,使心陽失潛,獨亢於上,心神不安而夜難安睡,腰膝酸軟,咽乾盜汗,舌紅脈細。採用培補真陰、清心安神之法,用黃連阿膠湯加減。
(三)陽氣不足:劇烈吐瀉、飲食勞倦等損傷脾胃,脾氣虧虛,運化失常,氣虧血少,心失所養而心神不安,常見失眠多夢,心悸氣短,神疲乏力,飲食無味,或腹痛隱隱,舌淡,脈弦細。治療以益氣健中為主,方以黃耆健中湯加減。中老年人,陽氣漸衰,氣血虛虧,心神失養而夜寐早醒,腰膝酸軟,形寒肢冷,舌質淡,脈沈細。治以補腎溫陽,常以腎氣丸治療。
(四)食積痰擾:飲食不節,宿食停滯,濁氣擾動心神而睡眠不安,可見噁心嘔吐,噯腐吞酸,腹中脹痛,舌苔厚膩,脈滑。治以和胃導滯,方用調胃承氣湯加減。痰濁內盛,鬱久化熱,痰熱內擾,常有頭暈胸悶,心煩口苦,舌紅苔滑膩,脈滑數。治以清熱化痰、安神定志,以黃連溫膽湯加減。
(五)肝鬱化火:肝氣鬱結,鬱火內擾,心神不安,則失眠多夢,急躁易怒,胸脅脹滿,口苦口乾,舌紅苔黃,脈弦數。治以疏肝清熱、解鬱安神,以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加減。
(馬雲枝/中國中醫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