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網站導覽 客戶服務 討論園地 企業福利網 文章搜尋
 

醫藥保健

本區公告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醫藥保健 > 認識中醫 > 學術理論

急性傷陰初探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急性傷陰的成因
  急性傷陰的成因主要有過熱、過汗、過利、過吐、過瀉、過耗等。過熱是指高熱導致水分蒸發,如外感暑熱燥火等溫熱病邪,直接消灼津液,或迫津外泄而致津液損傷。所謂“熱之所過,其陰必傷。”《溫熱經緯》也說“蓋熱病未有不耗陰者。”過汗是大汗導致水分丟失,可因體熱、高溫環境(如暑熱、高溫作業)或發汗之藥用之太過而大汗不止;過利是小便頻數量多致水分丟失,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滲性昏迷或利尿藥用之太過等使小便過多;過吐過瀉是指疾病或藥物造成的頻繁劇烈嘔吐、腹瀉而使津液耗傷,如急性胃腸炎、霍亂、瀉藥用之太過等;過耗指過服辛溫燥熱的藥物導致代謝過亢而使水分消耗,如古代的煉丹服石和現代的大量應用激素等。張仲景在《金匱要略‧肺痿》中將之總結為“或從汗出,或從嘔吐,或從消渴,小便利數,或從便難,又被快藥下利,重亡津液。”總之,任何原因導致津液虧虛耗傷,水分急劇丟失均可成為急性傷陰的始動因素。臨床上出現唇紅而乾,咽乾,口燥而渴,或口乾不欲飲,皮膚乾燥,小便黃赤或短少,舌質紅或紅絳,舌苔少或光苔,舌面乾燥少津或無津,甚則舌卷萎縮,脈細數,均可按急性傷陰辨證。

  急性傷陰的病機特點
  急性傷陰以津液水分的迅速丟失為病理基礎,其形成、發展與慢性耗陰有明顯不同之處:
(一)來勢急暴:往往在數周、數日甚至數小時內造成水分的急劇丟失。
  
(二)演變迅速:早期為口乾舌燥、大渴引飲,若失治、誤治則很快進入後期,見口乾反不欲飲,舌絳苔光,或舌卷萎縮,精神昏聵。即由早期的肺胃津傷發展至晚期的肝腎陰傷。津液嚴重喪失,可因亡津液而亡陰,又可因亡陰導致陰陽不相維繫,繼而出現津竭陽亡;或由亡津液而直接引起津竭陽亡,陰陽離決。可見急性傷陰的發展演變具有明顯的時相性。
  
(三)病因複雜:最常見於急性病,但也可見於慢性病急變期;可由病而致,也可由藥而成。在中醫病因病機理論中,藥物的毒副作用也是一種致病因素,古代醫家張從正謂之“藥邪”。如糖皮質激素類似中藥純陽之品,在臨床應用中極易“陽勝耗陰”和“陽強不能秘”,影響陰津內斂而造成陰虛火旺證。
  
(四)轉歸易見,治療期短:如《溫病條辯》所言“熱病未有不傷陰者,其耗之未盡則生,盡則陽無留戀,必脫而死也。”吳鞠通總結的溫病“死證”五條中由於津液亡失而致者占兩條,即“陽明太實,土克水者死。”“在下焦,則無非熱邪深入,消灼律液,涸盡而死也。”足見津液存亡對疾病轉歸、預後的直接意義。但若顧護得宜,滋養有方,或祛邪及時,調理得法,病情可逐漸向癒,這就是《傷寒論》所說的“陰陽自和”、“津液自和” 必自癒的轉歸。

  急性傷陰的治療要點
  針對津液水分急劇丟失的病理特點,養陰生津是治療急性傷陰的基本大法。但由於傷陰發展的階段不同,所涉臟腑不同,正邪不同,臨證應當有所區別。
  
(一)藥分甘寒、鹹寒。據葉天士“甘寒養胃津”、“鹹寒滋腎陰”的治則,可將養陰生津藥分為兩大類,即甘寒與鹹寒。甘寒的如沙參、麥冬、生地、石斛等,甘寒生津,並多伍以益氣生津或津氣雙補,主要用於急性傷陰早期的肺胃津傷階段,如益胃湯、五汁飲等;鹹寒的如玄參、龜板、鼈甲、牡蠣之類,主要用於中、晚期之肝腎陰傷階段,如加減複脈湯等。甘寒合鹹寒,生津養液。另外還有甘酸化陰、甘涼滋潤、鹹寒滋潤等法。
  
(二)辨分三焦臟腑。津液耗傷的程度不同,所影響的臟腑有別。肺主通調水道,為“水之上源”,肺又主氣屬衛,輸津於皮毛,肺津虧損,肺氣亦傷,則肺之清肅宣降失司,津液不布。症見口、鼻、唇、咽喉乾燥,聲嘶或失音,胸滿氣逆,乾咳少痰,舌苔乾燥等。輕則為肺燥,重則為肺陰虧虛,導致肺津耗傷。溫病後期,或正氣大傷,出現舌光無苔,乾嘔咳逆,是胃陰枯涸,胃氣衰敗的危侯。一般說來,由肺胃津傷至肝腎陰傷,是急性傷陰發展的基本規律。但病因不同,所涉臟腑亦有所不同,如風溫、秋燥易傷上焦肺津,濕溫、冬溫易傷中焦胃液,暑痙易傷心營,伏氣溫病易劫下焦肝陰。另如老年糖尿病高滲性昏迷多伴肝腎之陰不足,糖皮質激素易傷腎陰等。
  
(三)治要分清、下、斂、熄四法。治療急性傷陰應時刻牢記“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機”,大力救陰。但必須詳審病因,釜底抽薪。熱邪熾熱者當清熱保津;痞滿燥實者宜急下存陰;汗、吐、泄、利者,當斂汗、止嘔、澀腸、縮泉等以斂陰,斂汗可用牡蠣散,止嘔用蘇連飲,澀腸可選桃花湯,縮泉如縮泉丸等;若肝腎陰傷,虛風內動者宜熄風潛陽,如大定風珠等。另外,周學海在《讀醫隨筆》中說“夫血猶舟也,津液水也,醫者於此,當知增水行舟之意。”“津液為火灼消渴,則血行愈滯。”說明了津虧血瘀的病因病機。凡高熱、吐瀉、汗出過多等急性傷陰,皆可因津液虧耗,不足以載血運行而發生津虧血瘀,故在原有津虧病症上,又見舌質紫絳,或有瘀斑、瘀點等瘀血表現,治療上宜早用活血之藥。陰傷後期,損必及陽,應於陽中求陰。正如張景岳所言“精因氣而虛者,自當補氣以生精。……善補陰者,必於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

(仝小林、王君/中國中醫藥報 )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