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網站導覽 客戶服務 討論園地 企業福利網 文章搜尋
 

醫藥保健

本區公告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醫藥保健 > 醫藥答問 > 腹瀉防治

如何治療腸道菌群失調引起的嬰幼兒腹瀉?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主要治療原則為:飲食療法、控制腸道感染、糾正水電解質平衡紊亂、加強護理和防止並發症等措施。

(1)飲食調整 輕型者需限制不易消化和高脂性食物。嘔吐嚴重者暫時禁食,一般不禁水。根據患兒病情轉歸情況決定禁食時間,一般不宜禁食過久,特別是嬰幼兒和營養不良兒童,最好不要超過6—8小時。母乳餵養者可適當限制哺乳次數和時間,暫停輔食。人工餵養者,可先給米湯、稀牛奶或脫脂奶粉。

(2)控制感染 無論何種細菌感染,一般認為抗生素可以抑制或殺滅致病菌,縮短病程,控制感染及其中毒症狀進一步加重。
1.對於致病性、腸毒性和侵襲性大腸桿菌可選用新黴素、複方新諾明、多粘菌素E、呋喃唑酮等。可以聯合應用,但不宜長期使用,以免引起細菌耐藥,或耐藥性在細菌之間互相傳遞。
2.鼠傷寒沙門氏菌可選用氨節青黴素、慶大黴素、複方新諾明、呋喃唑酮和氯黴素等;
3.胎兒空腸彎麴菌可選用慶大黴素、妥布黴素、氨苄青黴素、紅黴素、呋喃唑酮和氯黴素等;
4.耶爾森氏菌感染者多數對複方新諾明、慶大黴素、妥布黴素、氨苄青黴素、紅黴素、呋喃唑酮和氯黴素等均敏感;
5.其他細菌感染如金葡菌腸炎需要停用原來抗生素,改用萬古黴素、鄰氯青黴素、苯甲異惡唑青黴素等;僞膜性腸炎可用萬古黴素;白色念珠菌等真菌感染可用制黴菌素、克黴陛和大扶康(>l歲)等。

(3)維持水電解質平衡 根據脫水的性質(高滲、等滲或低滲)和程度(輕、中和重)、電解質丟失情況。選擇口服或靜脈補液法。一般的原則是:口服優先、及時補充、逐漸補足、水鹽成比。
1.口服優先:提倡應用口服鹽(oral rehydration aslet,簡稱ORS)從成人到兒童口服優於靜脈。因為除了劇烈嘔吐者外,口服給液不影響腸道對液體攝取,並可以根據體內需要進行調節,超過負荷的液體還可以稀釋毒素,沖洗腸道等;如果脫水嚴重或不能進飲者可給予靜脈補液。
2.及時補充以維持正常迴圈量。
3.逐漸補足一般急性感染就診及時,脫水症狀可以及時得到糾正。脫水嚴重、時間較久者,液體丟失並非一日所致,如果當天補充過去數天所需液體,勢必造成迴圈量短時間俱增,特別是靜脈大量補液,若超過了腎臟濾過率,將導致急性心衰和肺水腫(pneumochysis)。一般補充液體總量為:輕度脫水120—150ml/kg,中度脫水150--180ml/kg,重度脫水180—200ml/kg。
4.水鹽成比溶液中含電解質溶液(鹽)與非電解質溶液(水)比例按照:等滲脫水1/2(鹽/水),低滲脫水2/3,高滲脫水l/3。
其他電解質按:鉀(kalium)3—4mEq/kg/日,相當於氯化鉀(potassium chloride)300—450mg/kg/日;如果輸液中出現抽搐可給予10%葡萄糖酸鈣(calcium gluconate)5--10ml,緩慢靜注;25%硫酸鎂(magnesium sulfate)0.1ml/kg/次,深部肌肉注射,1次/6小時。以上主要以就診首日計算輸液量,經第一天治療,次日一般脫水和電解質紊亂已基本糾正,可給予口服補液。同時要注意糾正代謝性酸中毒。

(4)對症處理
1.腹瀉者應給予止瀉劑:活性炭l--3g/次,口服3次/日;次碳酸鉍l--2g/次,口服3次/日;或鞣酸蛋白、思密達。
2.腹脹者應注意是否有低血鉀,口服西沙比利0.1—0.2mg/kg/次,2—3次/日;
3.嘔吐者多為酸中毒和全身中毒症狀,隨著脫水、酸中毒緩解,病情逐漸好轉,嘔吐可自行消失。嘔吐劇烈者可針刺內關穴或肌注氯丙嗪0.5一lmg/kg/次。

(5)活菌製劑及其輔助治療 主要用以恢復腸道菌群。可服用乳酶生和維生素C、乳糖、蜂蜜、麥乳精(麥芽糖)等扶植大腸桿菌;可服用葉酸、維生素B12、或富含維生素B的食物,如蜂蜜等扶植腸球菌。口服麗珠腸樂和野芝麻四糖、棉子糖、半乳糖和果糖,促進雙歧桿菌的生長。口服米雅BM(酪酸菌)等輔助治療,以便重新建立腸道正常菌群。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