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插艾,就如九月九日遍插茱萸一樣,是我國民間盛傳已久的民俗。每年的五月五日一早,孩子們就帶上鐮刀到野地割艾,並將最壯最大的艾條插在前堂屋檐上。這天,婦女們還會挑上幾片新鮮而"造型"好的艾葉戴在頭上,以圖吉祥、安康。筆者以為,人們之所以如此喜愛艾葉,不僅是因它清香溢人,更主要是因它對人體具有重要的藥用價值。
艾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有冰台、艾蒿、灸草、草蓬、野蓮頭等別名不下10個,最早見於《詩經》。作為治病的藥材,可在春夏間花未開時採摘葉片,曬乾或陰乾,生用或炒炭用。若連枝割下,曬乾搗絨名艾絨,供作艾條。
艾葉味苦辛,性溫。生用能溫通經脈,逐寒濕而止冷痛,《本草綱目》言其可"溫中、逐冷、除濕。"用於下焦虛寒,腹中冷痛,月經不調,行經腹痛等,常和當歸、香附配伍應用。本品炒炭,可溫經止血,用於出血之證,尤對虛寒性的月經過多,崩漏(子宮出血)等更為適宜,常同阿膠、地黃合用,如膠艾湯。而對血熱妄行的咯血、衄血,也可用鮮艾葉與鮮生地、鮮側柏葉、鮮荷葉同用,即四生丸。此外,本品煎湯外洗,可治皮膚濕疹瘙癢。將艾絨製成艾條,艾柱等,用以燒灸,能使熱氣內注而溫煦、氣血透達經絡。近年來又發現艾葉油有止咳、祛痰、平喘作用,還可抗菌和興奮神經中樞。艾葉中所含的揮發油主要成分為按油精,可用於預防感冒、流感和皮膚消毒。艾葉內服用量為3~10克,外用適量。
另外,用艾葉熏煙,蚊蠅嗅之即逃,這也是民間常用之法。以艾葉"懸於戶上,可攘毒氣",是古人對端午插艾機理的科學認識。金代詞人范成大在《竹枝歌》中說的"五月五日氣嵐開,南門競船爭看來"的詩句正是對端午采艾的通解釋。此時處小滿與至間,值陰陽交接之時,也正是多種傳染病的好發之時,預防疾病是當務之急。恰巧自然界的艾花未開,枝葉茂,有效藥物成份最多,采來防病豈不妙哉!足見端午采艾插艾習俗從衛生學角度看是大有道理的,是我們的祖先聰明才智的寫真。
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提供
亞太中醫藥資訊網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