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慢性關節風濕症(以下簡稱RA)的治療,西藥用各種消炎鎮痛劑、副腎皮質荷爾蒙劑(以下簡稱類固醇劑)、免疫抑制劑、金膠質劑,但得不到良好的效果,並且引發很多的副作用。然以漢方藥持續的治療,不但副作用少,且有良好的效果。
從各地來的RA患者,現在診斷確定的約有一二○名,除完全無法服用漢方藥的少數患者外,大多數都接受了漢方藥的治療。服用一般消炎鎮痛劑者約一成,持續接受類固醇劑治療者有五名,給予免疫抑制劑者兩名,無人服用金膠質劑。受西藥副作用而煩惱者,少之又少。
漢方藥有效的理由
漢方藥的鎮痛效果雖不及類固醇劑,但優於一般的消炎鎮痛劑。尤其是生活、運動能力有顯著的改善(統計有近八成好轉),甚至長年臥病在床的患者,在短期內恢復到從事輕鬆勞動的例子也不少。
治療RA,漢方藥已比西藥有更好的效果,可由下得知與體質有密切的關連。
對「慢性發炎症」複雜的症狀,豐富的漢方藥群有對應的效果。
RA由發症初期(急性期),本質上而言乃屬「慢性發炎症」。在「急性發炎症」方面,雖有此例外,但大部分以發燒及疼痛的症狀為主,因此給予服用消炎鎮痛劑。但RA除由初期開始一貫的局部發燒外,還伴隨著全身的冷虛、血行障礙、水毒,綜合起來,具有「疼痛」之慢性發炎症的特微。
若只使用消炎鎮痛劑,將不會有良好的效果,反而會產生副作用。為了止痛而引起胃潰瘍的情形,時有所聞,此乃因RA而冷虛的胃部,又因藥物 而更加冷虛。服用類固醇劑,在短期內雖可以獲得整體上的改善,但其諸多副作用卻會危及生命。
退燒所使用的漢方藥是:麻黃、桂枝、石膏、知母等的消炎解熱劑。血行障礙及冷虛使用當歸、芍藥、川芎、地黃、細辛、附子等的溫劑及血行改善劑。水毒使用澤瀉、茯苓、白朮、防已、黃耆、薏仁等的驅水劑。綜合以上搭配的藥方,可改善症狀,緩和疼痛。此乃漢方藥優於西藥的地方。
漢方藥不影響和病魔戰鬥的「戰場」-關節,又能治好疾病。
此病是以關節為主要的戰場,RA因子和自己的免疫系統戰鬥。若使用類固醇劑及免疫抑制劑,雖可暫時抑制病情,但其結果會轉為慢性化,戰場受到再次的入侵,導致關節變形及萎縮,甚或病倒在床。若只用漢方藥來治療,正如前述,患者的生活、運動能力便能得到改善,但其進一步的效果,仍不十分了解。以麻黃及附子為主的漢方藥有保護關節的作用,並推測有抗RA的作用。
有效率、效果好的漢方藥使用基準
以下謹將RA患者服用的漢方藥,對照其生藥成分、藥效、使用經驗,列出使用的基準。
例如因亞急性期的RA,由上肢到腰部有冷虛及疼痛者,可以麻杏薏甘湯、薏仁湯併用附子,單獨或搭配使用。
使用量為濃縮一天五~一五公克(附子為加工附子,一天○.五~五公克),分二~三回服用,在兩週內就會有效果。因此藥非長期服用。若二週內無效,就依檢查症狀改變處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