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網站導覽 客戶服務 討論園地 企業福利網 文章搜尋
 

醫藥保健

本區公告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醫藥保健 > 認識中醫 > 臨床心得

分型選藥治療手足癬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在皮膚科臨床工作中,常有許多患者問醫生:“我患腳氣、手癬多年,抹了很多腳氣膏和癬藥水,就是治不好,腳氣、手癬能治好嗎?”回答是肯定的。目前手足癬的發病機理已經搞清楚,外用抗真菌藥品種很多,而且療效相當滿意。但為什麽許多患者療效不理想呢?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未根據手足癬的不同皮疹表現來正確選用外用藥劑型。

  手足癬是指皮膚癬菌感染掌蹠、指(趾)屈面、指(趾)間、掌蹠緣及足跟皮膚而致的淺部真菌性皮膚病。手癬俗稱“鵝掌風”;足癬俗稱“腳氣”、“腳濕氣”、“香港腳”。臨床上又以足癬最為常見。手足癬皮疹主要表現為水皰、鱗屑、紅斑、膿皰、浸漬、糜爛、滲出、角化、皸裂,常伴瘙癢。表現為糜爛、滲出、皸裂的皮損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根據手足癬皮疹的不同表現,手足癬可分為3型,即水皰型、浸漬糜爛型、鱗屑角化型。當然分型不是絕對的,3型可兼而有之或交替出現,同一患者在不同的季節可表現為不同的類型。

水皰型
  好發於掌蹠、蹠緣或指(趾)間,皮疹表現為針頭至綠豆大的深在性水皰,皰壁較厚、發亮而緊張,不易破潰,水皰亦可相互融合成大皰。皰液清亮或淡黃,有明顯的瘙癢和灼熱感,撕去皰壁基底呈蜂窩狀及鮮紅色糜爛面,可繼發細菌感染,形成膿皰,周圍繞以紅暈,自覺疼痛。水皰乾涸後可形成棕黃色痂屑或呈領口狀脫屑。過度搔抓可繼發淋巴管炎、淋巴結炎和丹毒,易引發癬菌疹,即在遠離病竈部位發生許多丘疹或水皰。此型可選用治癬藥液濕敷和治癬藥膏交替治療。如選用1:2000醋酸鉛溶液、稀釋10倍後的聚維酮碘溶液、中藥土槿皮煎液、藿香浸液(藿香30克、黃精、大黃、白礬各12克、醋1000克)濕敷患處15~30分鐘後,再選用1%~2%克黴唑軟膏、咪康唑霜、聯苯苄唑乳膏(凝膠)、鹽酸特比萘芬軟膏、環利軟膏(環吡酮胺)中的一種外搽患處,每日1~2次。水皰乾涸後可改用癬藥水,如克黴唑癬藥水、益康唑癬藥水,或與上述抗真菌藥軟膏(乳膏、凝膠)交替使用。

浸漬糜爛型
  又稱間擦型,多伴手足多汗症。此型手癬少見,是足癬最常見的類型。好發於趾間,尤其是第3~4、4~5趾間,逐漸累及全部趾間及趾屈側,表現為趾間皮膚濕潤而浸漬、發白鬆軟,基底濕潤潮紅,抓破後露出鮮紅的糜爛面,發出難聞的臭味,自覺奇癢難忍。可因搔抓而繼發感染,局部化膿,或併發淋巴管炎、淋巴結炎或丹毒,足部紅腫熱痛,影響下肢活動,多併發癬菌疹。此型常因選用劑型不當,如選用軟膏、酊劑而療效不佳甚至加重病情,這在基層醫院和自行購藥者多見。此型治療以濕敷為主,可選用1:2000醋酸鉛、3%硼酸溶液、0.1%利凡諾溶液、稀釋10倍後的聚維酮碘溶液、藿香浸劑、土槿皮煎液,浸泡患處30分鐘,每日2次。待浸漬糜爛乾燥後改用抗真菌外用軟膏、乳膏等塗抹患處,每日1~2次。繼發感染後可選用0.1%慶大黴素或0.1%多黏菌素液濕敷。

鱗屑角化型
  又稱乾性手足癬。好發於掌蹠、足跟、趾緣及掌橈側。此型的特徵是無水皰及膿皰,無滲出及糜爛,皮疹主要表現為暗紅色斑塊,邊界清楚,角化過度,粗糙無汗,在虎口或足跟部形成較深的皸裂,可伴疼痛出血。此型多見於秋冬寒冷乾燥季節,一般不出現瘙癢,呈慢性經過,是最難治的一型。此型的治療忌用刺激性劑型,如酊劑,可選用滲透性強、藥物濃度高的角質剝脫劑,如10%水楊酸軟膏、懷氏軟膏厚塗,必要時外加塑膠薄膜封包,每晚1次,使其角質軟化剝脫,亦可選用新一代非咪唑類廣譜抗真菌藥環吡酮胺軟膏,該藥具有較強的滲透力,能有效穿透皮膚角質層,治療角化鱗屑型手足癬療效明顯。

  為徹底治癒手足癬,用藥療程應以4週左右為宜。另外手足癬若並發濕疹樣變和細菌感染,可先按濕疹處理,同時應用抗生素,皮疹改善後再給予抗真菌藥物治療。若發生合併症如丹毒、淋巴管炎、淋巴結炎,應給予足量抗生素治療。手足癬的臨床治療以外用製劑為主,若單純使用外用藥療效不佳,可口服強效抗真菌藥物,如斯皮仁諾膠囊、鹽酸特比奈芬片等。上述藥物應在醫生的指導下應用,肝腎功能不良者不宜使用。手足癬患者在治療的同時還應注意個人衛生,勤洗腳,勤換襪子,可在鞋底撒適量足光粉,既能起治療作用又可祛味矯臭,可謂一舉兩得。還要注意不與他人共用毛巾、浴巾、拖鞋等,以免交叉感染。

(歐柏生/健康報)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