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網站導覽 客戶服務 討論園地 企業福利網 文章搜尋
 

醫藥保健

本區公告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醫藥保健 > 針灸按摩 > 經絡穴道

治胎位不正要穴─至 陰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台灣


〔取穴法〕在足小趾外側,趾甲角旁約0.1寸處取穴。

〔操作方法〕毫針針刺加艾條灸法。思者正坐垂足或仰臥位曲膝,排空小便,鬆解腰帶,取至陰穴,常規消毒後,用5分毫針向上斜刺,進針1—2分深,施平補平瀉手法,中等強度刺激,使患者有酸、麻、脹、痛等針感,留針15分鐘。針刺之後,患者自帶艾條,回家中自灸。灸時艾條對準至陰穴,以溫熱感為度,不可灼傷皮膚,每次睡前灸10—15分鐘。針灸合用,每日1次,7日為一療程。

〔適應症〕胎位不正。婦科檢查,出現臀位、橫位、斜位等孕婦。

〔釋義〕胎位不正是指在妊娠30週以上,胎位不正常,出現臀位、橫位、斜位等。孕婦本身無自覺症狀,需經婦產科檢查方能決定,其胎位是不正常,如若胎位異常而不及時糾正,分娩時可造成難產。

  中醫認為,婦女以血為本,惟氣順則血和,胎安則產順,氣血阻滯,腎門真陽受損,乃是導致胎位不正的主要原因。歷代文獻記載,艾條灸至陰穴可轉胎,如《醫宗金鑒》說:“婦人橫產,下手先出,諸藥不效者,灸至陰穴五壯,艾炷如小麥大,火下即產。”因為至陰穴是足太陽膀胱之井穴,胯胱經屬膀胱絡腎,為壬水之府,主氣化,直接針灸其井穴,能振奮陽氣,促進氣化功能,利於津液的排泄(包括羊水),以順胎氣。《名醫別錄》載:“艾味苦,微溫,無毒,主灸百病”。艾葉氣味芳香,用作灸料能溫經通絡、行氣活血、祛濕祛寒、況借灸火熱力,給人以溫熱性刺激,通過刺激至陰穴而達到糾正胎位的作用。至陰穴在足小趾外側,是個敏感穴位,針刺或艾灸後會引起子宮收縮,易致早產。所以有“孕婦禁針”或“孕婦禁灸”之說,但據《針灸大成》記載可針可灸。臨床觀察雖有部分病例針灸後有明顯的胎動感或轉胎感,可能與直接艾灸會使氣化亢奮有關。另一方面由於子宮陣縮和鬆弛交替時,使胎位鬆動,胎頭順勢向下重墜,而獲得矯正。

  現代研究證明,艾灸或針刺至陰穴除能使子宮和膀胱活動增強外,同時也能增強胎兒的活動,胎兒的心率因此加快,子宮及胎兒的活動幅度、頻率在灸後一小時或當晚達到高峰,異常的胎位常在這高峰前後自動倒轉。其效果以腹壁緊張度適中者較好,腹壁緊張者因不利胎兒轉動則較差,腹壁鬆弛則在胎位矯正後又易回復原位。

  近年來,針灸至陰穴矯正胎體各地報導較多,或單用灸法,或針灸並用,成功率在80%以上,說明了針灸至朗穴是治療胎位不正的有效方法之二。

〔備註〕針刺至陰穴治療胎位不正,適角於腹壁緊張度適中者效果理想;針灸至陰穴治療胎位不正無效的患者;多是由於腹壁過度緊張或鬆弛,羊水量過少,胎臀已固定於盆腔者。因子宮畸形,骨盆狹窄或胎兒本身所引起的胎位不正,針灸治療不夠理想,應該用其他方法治療。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