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網站導覽 客戶服務 討論園地 企業福利網 文章搜尋
 

醫藥保健

本區公告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醫藥保健 > 認識中醫 > 學術理論

中 醫 防 治 原 則


資料來源:張景岳工作室   所屬地區:台灣


* 預防
  中醫學歷來就重視預防,早在《內經》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預防思想,強調〝防患於未然〞。《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尤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1. 未病先防
  就是在疾病未發生之前,做好各種預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發生。
  疾病的發生,關係到邪正兩個方面。邪氣是導致疾病的重要條件,而正氣不足是疾病發生的內在原因和根據。外邪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因此,治未病,必須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調養身體,提高正氣抗邪能力,另一方面要防止病邪的侵害。

2. 既病防變
  是指如果疾病已經發生,則應爭取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以防止疾病的發展與傳變。


* 治則
  治則是指疾病的治療法則。它是在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精神指導下制定的,對臨床治療立法、處方、用藥,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1. 治病求本
  是指尋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並針對根本原因進行治療。在臨床運用這一治則時,必須正確掌握〝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和〝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標本兼治〞等情況。

2. 扶正與祛邪
  疾病的過程,是正氣與邪氣矛盾雙方相互鬥爭的過程。因而治療疾病,就要扶助正氣,祛除邪氣,改變邪正雙方的力量對比,使之有利於疾病向痊愈方向轉化。

3. 調整陰陽
  疾病的發生,從根本上說是陰陽的相對平衡遭到破壞,出現偏勝偏衰的結果。因此,恢復陰陽的相對平衡,促進陰平陽秘,乃是臨床治療的根本法則之一。

4. 調整臟腑功能
  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臟與臟,腑與腑,臟與腑之間在生理上相互協調、相互促進,在病理上則相互影響。因此,注意調整各臟腑之間的關係,使其功能協調,才能收到較好的治療效果。


5. 調理氣血關係
氣血是各臟腑及其它組織功能活動的主要物質基礎,氣血各有其功能,又相互為用。調理氣血是以〝有餘瀉之,不足補之〞為原則,使它們的關係恢復協調。

6. 因時、因地、因人制宜
由於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如時令氣候、地理環境等,尤其是患者個體的體質因素,對疾病的影響更大。因此,在治療疾病時,必須把這些方面的因素考慮進去,對具體情況做具體分析,區別對待,以制定出適宜的治療方法。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