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是肯定的,由於兩者發病機理不同,臨床表現有別,因此,治療原則不同。
兩者相比,出血性中風發病更急驟,臨床症狀更重,預後更差,死亡率較高。當發生腦中風時,如高度懷疑高血壓腦出血時,應就地治療,避免不必要的搬動,絕對臥床,保持安靜,消除一切引起顱內壓增高的因素(如大便乾燥、劇烈咳嗽等),為了防止褥瘡發生和遺留後遺症,應該被動翻身及肢體被動運動(也就是說由陪護人員幫助患者翻身及肢體運動)。對昏迷病人應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嘔吐物吸入氣管內致吸入性肺炎或窒息。對不能進食持續24小時以上者,除給予靜脈營養外,應給予下胃管鼻飼飲食,並預防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紊亂。
無論出血性中風還是缺血性中風,當病人出現腦水腫時都應給予降顱壓治療,臨床常用藥物為20%甘露醇、10%複方甘油、β-七葉皂 鈉及速尿等,如不及時糾正腦水腫,將會形成腦疝,導致死亡。腦水腫的典型表現為劇烈頭痛、噴射性嘔吐,眼底檢查見視神經乳頭水腫。此類病人常常合併應激性潰瘍,應積極給予防治,常用藥物為洛賽克,可根據病情調整劑量。
對於缺血性中風來說最行之有效的辦法,也正是和出血性中風的不同,就是早期使用溶栓藥物治療,如果用藥及時,可以使阻塞血管完全再通,目前臨床常用的藥物有東菱克栓 、蝮蛇抗栓 及尿激 ;另外,抗凝治療也是缺血性中風與出血性中風的不同,給予抗凝治療能增加腦血流,降低血液粘稠度,預防疾病的復發,常用藥物為低分子肝素(即速避凝)。
對於出血性中風病人,使用以上兩種治療方法則是原則性的錯誤。如缺血性中風病人合併應激性潰瘍或其他部位的出血亦不宜用溶栓及抗凝治療。對缺血性中風除溶栓及抗凝治療外,還可以給予抗血板聚集藥物,阿斯匹林、抵克裏得、潘生丁等。同時還可給予血液稀釋療法,如低分子右旋糖酐、706代血漿等,其目的在於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腦部血循環。
對於出血性中風及缺血性中風的恢復期治療基本相同,目的均在於促進功能恢復,降低致殘率,常採用的方法有:針灸、理療、體療及活血化瘀之中草藥製劑的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