芡實又名雞頭米,也叫雁喙實,為睡蓮科植物芡的種仁。早在我國古代的著名經典著作《周禮》裏就已有了關於它的記載,西漢著名學者是楊雄的《方言》中稱它為雞頭、雁頭、烏(鳥名)頭。中國最早的藥物學著作--《神農本草經》中認為它可以"主濕痹腰膝疼痛,補中,除暴疾,益精氣,強志,令耳目聰明"。芡實可以說是我國最早應用的藥物之一。由於它富含有澱粉以及蛋白質、脂肪等,所以產地的群眾常用它代糧而食。現代研究發現每百克芡實中尚含有鈣9毫克,磷110毫克,鐵0.4毫克,硫胺素0.4毫克,核黃素0.08毫克,抗壞血酸6毫克,另有少量的胡蘿蔔素。中國醫學認為芡實性平,味甘而澀,甘能補養,澀能收斂,所以固腎澀精,補脾止瀉是芡實的主要功能,醫生們常用它來治療男子遺精,女止帶下,小便不禁,大便泄瀉等病症。
用芡實、蓮花蕊、龍骨、烏梅肉等量,分別研成細末,另煮山藥成糊狀,調和上述粉末成丸,每日清晨空腹服一丸約20克,用鹽開水調下,可以治療男子遺精滑泄。
用芡實(蒸過)、沙苑蒺藜(炒過)、蓮須各60克,龍骨、牡蠣各30克,均研為細末,用蓮子粉糊調為丸,每丸約定俗成的量,鹽開水送下,早晚各一丸,可以治療男子滑精不禁。
若是小便淋濁不清,可用芡實粉、白茯苓粉,用蜂蜜調製為丸,或者散服,有較好的補脾清濁作用。
另外,芡實與人參、山藥、茯苓、白朮、蓮肉、薏苡仁、白扁豆等為散,即是著名的參苓白朮散,主治脾虛瀉泄及久痢不愈,無論老幼皆屬適宜。
又有將芡實、蓮子、山藥、白扁豆等量,研成細粉,每次50~100克,加入白糖適量,蒸熟,當點心吃,可以治療慢性瀉泄。
除芡實外,芡實的葉、莖、根也有較好的家用防治疾病作用。芡實的葉有和血、止血作用,取一張,燒灰研粉,用開水服下,可以治療吐血,也可用於婦女產後氣血不和。芡實的莖有清虛熱,止煩渴的作用,若是熱病後期虛煩不安,可用適量水煎,取汁服用。芡實根的治療作用較其葉、莖更為廣泛。它能治疝氣發作,偏墜腫痛,可用芡實根切片,用水煮熟,調入鹽、醋食用。若婦女帶下量多色白,可以用芡實根250克,與雞肉共燉熟,常食效果尤佳。將芡實根搗爛,外敷患處,可以治療無名腫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