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保健
|

|
本區公告
|
|
|
|
|
首頁 > 醫藥保健 > 醫藥答問 > 中醫刮痧療法
小兒麻痹如何刮痧治療?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台灣

小兒麻痹,又稱“脊髓灰質炎”、“小兒痿症”,是由感受時邪疫毒(脊髓灰質炎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本病以肢體癱瘓,不能站立行走,失去自主能力為主症。好發於夏秋兩季,以1~5歲小兒多見。
引起小兒麻痹的病因:
現代醫學認為,本病是由感染脊髓灰質炎病毒所致,病變部位主要在脊髓(也可累及延腦、橋腦、中腦及小腦),累及脊髓前角的運動神經細胞。
中國醫學認為,本病多由感受風、濕、熱邪引起。風熱襲肺、耗傷肺之津液,輸布失司,筋脈失養所致;或因濕熱蘊蒸陽明,陽明受病則筋弛緩,不能束筋利關節而成痿;或久病不癒,精血虧損,則出現筋軟骨萎,肌肉萎縮,弛緩不收等。
小兒麻痹的主要臨床表現,根據本病的發展過程可分三個階段:
(1)急性發作期或前驅前:在出現肢體癱瘓前,先有發熱,食欲減退,或伴有嘔吐、腹瀉、咳嗽、咽紅、全身不適等呼吸和消化系症狀,2~3天後常可熱退,諸症消失。
(2)癱瘓前期或癱瘓期:在熱退以後1~6天,常可再度發熱,並出現煩躁不安,易出汗,肢體疼痛症狀,幾天以後逐漸消失,癱瘓也不再發展。癱瘓的特點呈弛緩型,分布不規則,不對稱,常見於四肢,以下肢癱瘓最多。如果頸、胸部脊髓神經受損,可出現膈肌’肋間肌麻痹。延髓受損時可發生咽部肌群麻痹,出現呼吸障礙危重症狀。
(3)恢復期或後遺期:癱瘓有自動恢復的趨勢,熱退以後1~2週,開始逐漸恢復。恢復的快慢常與神經受損程度有關,一般在1~6個月內如不能完全恢復,常遺留殘餘症狀,稱為後遺症。這時肌肉明顯萎縮,肢體常出現各種畸形,如口眼歪斜,頭向左右傾倒,脊柱側凸,肩關如脫臼狀,膝後凸或外展,足內翻、足外翻、馬蹄形、仰趾足等畸形。
本症需與大腦性癱瘓及產癱相鑑別:
(1)小兒麻痹症癱瘓多呈弛緩型,分布不規則,不對稱,一般無意識障礙。
(2)大腦性癱瘓多呈痙攣型,以一側上下肢為多見,常有意識障礙。
(3)產癱以一側上肢為多見,癱瘓在出生後即發生,無發熱等癱瘓前期症狀。
小兒麻痹的刮痧治療方法:
頸及上肢部:
(1)刮手陽明大腸經:由頸前部扶突穴處沿頸向肩背部,經巨骨、肩髃、臂臑、曲池、手三里等穴,刮至合谷穴處(見圖3示)。
(2)刮手少陽三焦經:由天牖穴處沿肩背部及上肢後側,經肩髎、臑會、天井、外關等穴,刮至陽池穴處(見圖2示);足少陽膽經:由頭後部風池穴處沿頸椎向下刮至肩背部的肩井穴處(見圖2示)。
(3)刮手厥陰心包經:由胸前天池穴處沿上肢前側經天泉、曲澤、郤門、內關等穴,刮至勞宮穴處(見圖1示)。
(4)刮督脈:由上星穴處沿正中線經百會、風府、大椎、至陽刮至命門穴處(見圖1和圖2示);刮足太陽膀胱經:由天柱穴處沿脊柱兩側經大杼、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胃俞等穴,刮至腎俞穴處(見圖2示)。
腰及下部:
(1)刮足陽明胃經:由髀關穴處沿大腿外側向下經伏兔、梁丘、犢鼻、足三里等穴,刮至豐隆穴處(見圖1示)。
(2)刮足少陽膽經:由頭後部風池穴處沿頸椎向下刮至肩背部的肩井穴處(見圖2示)。由環跳穴處沿大腿刮外側經風市、陽陵泉刮至懸鍾穴處(見圖3示)。
(3)刮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及足少陰腎經(足三陰經):由血海穴處沿下肢內側經陰陵泉、三陰交、太溪、照海等穴,刮至太沖穴處(見圖3示)。
(4)刮足太陽膀胱經:由承扶穴處沿下肢後側向下,經殷門、委中、承山等穴,刮至昆侖穴處(見圖2示)。
(5)刮督脈:由上星穴處沿正中線經百會、風府、大椎、至陽等穴,刮至命門穴處(見圖1和圖2示);刮足太陽膀胱經:由天柱穴處沿脊柱兩側經大杼、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胃俞等穴,刮至腎俞穴處(見圖2示)。
隨證加減:
小兒麻痹伴口眼歪斜者,加刮面部迎香、頰車、地倉、陽白、太陽等穴(見圖1示);足內翻者,重刮內側經脈,以瀉法為主,輕刮外側經脈,以補為主;足外翻者,則重刮外側,多用瀉法,輕刮內側,多用補法。
注意事項:
(1)小兒麻痹宜早期治療,一般在本病熱退以後剛進入恢復期時進行刮痧治療,半年以內刮痧治療效果最好,三年以後刮痧治療效果較差。
(2)小兒麻痹在刮痧治療同時,可配合針灸、理療、中西藥物對症治療等。
(3)本病具有傳染性,應以預防為主,小兒應定時服小兒麻痹糖丸,尤其是5歲以內小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