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保健
|

|
本區公告
|
|
|
|
|
首頁 > 醫藥保健 > 針灸按摩 > 經絡穴道
治痛經要穴─至 陰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取穴法〕在足小趾外側,趾甲角旁約0.1寸處取穴。
〔操作方法〕毫針針刺或加灸法。取至陰穴,常規消毒後,針刺1—1.5寸深,得氣後行撚轉手法為主,提插要輕,留針30分鐘,留針期間每5分鐘行針1次,每日針1—2次。針治時間是在來月經前2日或痛經發作前2日,至月經來潮無痛為止。寒者加艾條灸,出針時按其孔,熱實者不加灸,出針時稍搖大針孔,讓其出血少許,如火柴頭大,以乾棉球將血擦去。
〔適應症〕痛經。寒熱虛實之痛經均治。
〔釋義〕至陰穴是足太陽膀胱經脈氣終止處,由此交足少陰腎經,陽盡陰至,故名至陰。
《會元針灸學》云:“至陰者,足太陽之根,深通於少陰也,以陽而至陰分,由獨陰斜交於湧泉,故名至陰”。可知,足太陽經至此,經至陰貫湧泉而入腎及沖、任、督、帶諸脈,所以本穴用於治療腎、胞宮及沖任督帶之疾患,古今醫家都把至陰穴作為治療婦女胞宮的有效穴。臨床上主要用於治療痛經、月經不調、胎位不正、胎盤滯留等婦科疾患,另外還用於治療因腎氣不足而致的小便淋漓或頻數、遺尿、水腫等症。
《素問.陰陽離合論》云:“太陽根起於至陰,結於命門”,此處所指的命門不是督脈的命門,也不是《難經‧三十六難》所指的右腎,而是指目,即睛明穴。因為至陰系膀胱之井穴,為足太陽之根,又是遠距離取穴(上病下取)的常用穴,對於頭面部諸疾,均可選取此穴,所以《肘後歌》有:“頭面之疾針至陰”之說。賀普仁氏取刺本穴用於治療邪客太陽或內傷七情所致的後頭痛效果顯著,並認為至陰穴為膀胱經氣所出之井穴,針灸取穴有“越遠越效”的理論,故至陰穴可疏散太陽之風寒,調理太陽之經氣以止後頭痛。內因七情所致的後頭痛,針刺至陰穴同樣有通經絡、調氣血的作用,因為“井能治滿”,所以對經絡壅滯、氣血不調之後頭痛,均有相對的特異性,療效滿意。
“上病下治”的法則,是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和“標本”、“根結”的理論作為依據的。《靈樞·動輸》篇云:“夫四末陰陽之氣者,此氣之大絡也”,說明四肢末端是陽氣之“根”,陰氣之“本”的所在部位,對於治療頭面、軀幹各種病症有著重要的治療作用,這種標本根結的理論,對於針灸臨床實踐有著重要意義。
婦女以血為本,以氣為用,二者相輔相成。血為經水之主要成分,而經血的化生、蓄溢有賴於氣機的調暢,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氣寒則經血凝,氣熱則經血結,而痛經發生的關鍵在於經血不通,不通則痛。針灸至陰穴可調理胞宮以及沖任督帶諸脈,有疏通經氣、調理氣血的作用,氣血通暢,通則不痛。故不論寒熱虛實之痛經,均有確切療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