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保健
|

|
本區公告
|
|
|
|
|
首頁 > 醫藥保健 > 醫藥答問 > 中醫刮痧療法
面癱如何刮痧治療?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台灣

面癱,俗稱“口眼歪斜”,又稱面神經炎、面神經麻痹。任何年齡均可發病,以青壯年多見,春、秋兩季發病較高。臨床上可分周圍性面癱和中樞性面癱兩類。
引起面癱的病因:
現代醫學認為,周圍性面癱多是由面神經在莖乳突孔內發生的急性非化膿性炎症所致。中樞性面癱,可因腦血管疾病或腦腫瘤所致。
中國醫學認為,本病多由經脈空虛,風寒風熱之邪,乘虛侵襲面部筋脈,以致氣血阻滯,肌肉縱緩不收,或風中經絡所致。
面癱的臨床表現:
面癱起病突然,多在早晨起床時,發現一側面部板滯、麻木、癱瘓,不能作蹙額、皺眉、露齒、鼓頰等動作,口角向健側歪斜,漱口漏水,進食時常有食物嵌在齒頰之間,患側額紋消失,鼻唇溝變淺或消失,眼瞼閉合不全,迎風流淚。少數病人初起有耳後、耳下及面部疼痛。嚴重時可出現患側舌前2/3味覺減退或消失,聽覺過敏等症。中樞性面癱症狀僅限於一側瞼面下部的肌肉癱瘓,且常伴有一側肢體癱瘓。
面癱的刮痧治療方法:
(1)刮足陽明胃經:由四白穴處,經巨髎、地倉刮至任脈之承漿穴處,再由頭維向下經下關、頰車等穴刮至承漿穴處(見圖1示),由足三里穴處沿小腿外側經豐隆刮至內庭穴處(見圖1示);刮手陽明大腸經的迎香穴和合谷穴處(見圖3示)。
(2)刮足少陽膽經:由陽白穴處向上經頭臨泣、承靈等穴,刮至風池穴處(見圖3示);刮耳後翳風穴、完骨穴處(見圖3示)。
(3)刮眼周諸穴:由腈明穴處沿眼眶下緣經承泣,刮至瞳子髎穴處,再由攢竹穴處沿眼眶上緣經魚腰穴、絲竹空等穴,刮至太陽穴處(見圖3示)。
(4)刮口周諸穴:由人中穴處經口禾髎、地倉等穴,刮至承漿穴處(見圖1示)。
注意事項:
(1)本病初起,局部刮痧治療手法不宜太重,同時可配合熱敷、按摩、針灸、耳壓等方法進行綜合治療。
(2)面癱病人應注意面部保暖,避免風寒侵襲,外出時宜戴口罩,為了防止眼部感染,每天,可點眼2~3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