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保健
|

|
本區公告
|
|
|
|
|
首頁 > 醫藥保健 > 醫藥答問 > 中醫刮痧療法
小兒驚風如何刮痧治療?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台灣

驚風,又稱“驚厥”,俗稱“抽風”,是小兒時期常見的一種以抽搐伴神昏為特徵的症候。本病發病年齡以1~5歲多見,年齡越小,發病率越高。
引起小兒驚風的病因:
(1)外感時邪:由於小兒肌膚薄弱,腠理不密,極易感受時邪。尤以冬春之風邪、夏秋之暑邪多見,化火生風,內陷厥陰所致。
(2)痰熱積滯:乳食不節,積滯腸胃,痰濁內生,氣機壅阻,鬱而生熱,熱極生風所致。
(3)暴受驚恐:由於小兒神氣怯弱,元氣未充,如乍見異物,乍聽怪聲,或不慎跌仆等,暴受驚嚇,恐則氣下,驚則氣亂,神無所依而發本病。
驚風的症狀可歸納為搐、搦、顫、掣、反、引、竄、視八候。
臨床上本病可分為急驚風和慢驚風。
(1)急驚風
起病急驟,發作前常有壯熱面赤,煩躁不寧,搖頭弄舌,咬牙切齒,睡中易驚,或昏沉嗜睡等先兆。很快出現神志昏迷,兩目上視,牙關緊急,頸項強直,角弓反張,四肢抽搐,指紋青紫。外感驚風,則兼見發熱、頭痛、咳嗽、咽痛,或噁心嘔吐,或口渴煩躁;痰熱驚風者,兼見發熱、腹脹、腹痛、嘔吐、喉間痰鳴、便秘或大便腥臭挾膿血;驚恐驚風者,四肢不溫,夜臥不寧,或昏睡不醒,醒後哭啼易驚。
(2)慢驚風
發病緩慢,無熱,抽搐時發時止,緩而無力。有的在沉睡中突發痙攣。患兒形神疲憊嗜睡,面色蒼白,四肢厥冷。
小兒驚風的刮痧治療方法:
(1)刮督脈:由人中穴處向上,經印堂、上星、百會、大椎等穴刮至至陽穴處(見圖1和圖2示)。
(2)刮手陽明大腸經:由曲池穴處沿前臂後外側,經手三里刮至合谷穴處(見圖3示);刮足厥陰肝經之原穴太沖(見圖1示);刮足少陰腎經之原穴太溪穴及井穴湧泉穴處(見圖3示);刮足少陰膽經之合穴陽陵泉穴(見圖3示)。
隨症加減:
外感驚風,則加刮少商、中沖、商陽、十宣等穴處;痰熱驚風者,加刮中脘、足三里、豐隆等穴處(見圖1示);驚恐驚風者,加刮手少陰心經之神門穴處(見圖3示),刮督脈之前項穴處(見圖1示);牙關緊閉者,加刮頰車穴處(見圖1示);腹脹、腹痛者,加刮中脘、天樞、氣海穴處(見圖1示);噁心嘔吐者,加刮手厥陰心包經之絡穴內關穴處(見圖1示)。
注意事項
(1)刮痧治療小兒驚風前,先讓患兒平臥,解開衣扣,保持呼吸道通暢。必要時應配合針刺、退熱劑、鎮靜劑等方法綜合治療。
(2)病情緩解後,應查明病因,採用相應的治療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