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保健
|

|
本區公告
|
|
|
|
|
首頁 > 醫藥保健 > 醫藥答問 > 中醫刮痧療法
感冒如何刮痧治療?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台灣

感冒又稱傷風,其主要是人體在體虛抗病力減弱的情況下,突然感受風寒之邪而引起一系列肺經症狀。本病四時皆可發生,以冬、夏兩季多見。本病以鼻塞,流涕,噴嚏,頭痛,惡風寒或發熱為主症。病程一般5~10天,輕者不治自癒,重者多需治療。本病若長期不癒可發展或誘發其它疾病,如咳嗽、氣管炎、肺炎、鼻炎、心肌炎等。
引起感冒的主要病因及臨床表現:
現代醫學認為,本病是由多種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中國醫學認為,本病主要是由於感受風、寒、暑、濕之邪(以風邪為主)所致。根據感受外邪偏寒,偏熱和夾濕的不同,臨床上可分為風寒型、風熱型和暑熱型感冒。
(1)風寒型:是因風寒束表,肺氣不宣所致。主要表現為惡寒重,發熱輕,流清涕,咯痰清稀,周身酸楚,舌苔薄白,脈象浮緊。
(2)風熱型:主要是風熱犯肺,肺失清肅所致。其主要表現為發熱動,惡寒輕,咽痛,咳嗽,咯痰黃稠,出汗,舌苔薄黃,脈浮數。
(3)暑濕型:主要是暑濕傷表,肺衛不和所致。其主要表現為重如裹,肢體關節酸困重痛,身熱不揚,惡寒少汗,舌苔厚膩或膩,緩或浮數。
感冒的刮痧治療方法:
(1)刮手太陰肺經:由胸前中府穴處沿上肢前外側向下經尺澤穴、孔最穴刮至魚際穴處(見圖1示);刮足少陽膽經:由風池穴處沿頸部刮至肩背部的肩井穴處(見圖2示)。
(2)刮督脈:由頭前部上星穴處向後經百會穴、風府穴、大椎等穴刮至陶道穴處(見圖2示);刮足太陽膀胱經:由頸部天柱穴處沿頸部及脊柱兩側向下經大杼穴、風門穴刮至肺俞穴(見圖2示)。
(3)刮手陽明大腸經:由肘外側曲池穴處沿前臂外側向下經陽溪穴刮至合谷穴處(見圖3示)。
隨證加減:
偏寒者加刮手太陽小陽小腸經之絡穴支正(見圖2示);偏熱者加刮手少陽三焦經之外關穴處(見圖2示),配足陽明胃經的滎穴內庭(見圖1示);偏濕者加刮任脈的中脘穴處(見圖1示),配足太陰脾經的合穴陰陵泉處(見圖3示);鼻塞者加刮迎香;陽虛、氣虛者加刮足三里(見圖1示)膏肓(見圖2示)。
注意事項:
(1)許多傳染性疾病如流行性出血熱、虐疾、流腦等前期症狀與感冒有相似之處,治療時應鑒別清楚。
(2)感冒病人經刮痧治療後,可喝適量紅糖水或薑湯,以利袪邪。感冒應以預防為主,平時保持室內通風,堅持室外活動和體育鍛煉,以增強抗病能力。另外經常刮合谷、內關、迎香及足三里穴,可預防感冒的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