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網站導覽 客戶服務 討論園地 企業福利網 文章搜尋
 

醫藥保健

本區公告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醫藥保健 > 醫藥答問 > 減肥園地 > 肥胖病調養與護理

什麼是低熱量療法?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台灣


  作為肥胖的飲食療法,低熱量療法是應用最多的。通常1克脂肪約產生37.66千焦耳能量,如果要減少1千克脂肪,按脂肪含水量為20%計算,1千克脂肪可產生30124.8千焦耳熱量,以每日能量缺少4184千焦耳計算,一週內體重即可減少1千克。一般說來,使每日食物熱量在3347.2千焦耳~753l千焦耳的飲食是低熱量飲食,實際上多數的低熱量飲食的熱量在4184千焦耳~5020.8千焦耳。開始男性每日5202.8千焦耳、女性4184千焦耳,隨著減肥效果的出現,每日熱量在4184千焦耳~3347.2千焦耳範圍內加以變更。

  低熱量飲食適用於中度肥胖者,對這類肥胖要進行嚴格的飲食管理,每天的熱量負荷要達到2092千焦耳~4184千焦耳左右,同時要多消耗2092千焦耳的熱量。倘若每週能減少脂肪0.5千克,1年就可減掉脂肪25千克,這需要艱苦的努力。

  低熱量飲食的選擇,要以蛋白質食物作為飲食治療的主體,瘦肉、小牛肉、羊肉、雞肉、植物蛋白肉等含脂肪少、營養價值高的食品當是首選。蔬菜和水果是低熱量功能表中第二重要的食品,它們可以增加維生素、礦物質以及食物的體積,可根據低熱量食物分類表加以選擇。同時水果和蔬菜又要求是低糖的那一部分,從葉、莖、莢中取出的蔬菜一般都能適用。麵包則要低糖麵包或減肥麵包,提倡不加糖飲用咖啡和茶是促進脂肪消耗的好辦法。能夠降低血中脂類物質的中國傳統蔬菜,如芹菜、黃瓜、冬瓜等都可大量食用。甲基纖維素液及其他無營養價值的食料有時也有用。糖精將用來代替砂糖作為甜食佐料,但糖精畢竟是一種礦物質,過多地飲用會影響大腦的功能。

  低熱量療法的飲食方法,可根據食物的營養成分表適當考慮用料,也可借鑒國外的食譜。

低熱量食物分類:
第一組
第二組
第三組
第四組
第五組
每次接近
150.42焦耳
每次接近
50.12焦耳
每次接近
125.52焦耳
每次接近
167.36焦耳
每次接近
334.72焦耳
朝鮮薊
蒲公英葉
菠菜
蘆筍
茅菜
南瓜
甜菜葉
無頭甘藍
燕青葉
硬花甘藍
大頭菜
水田芹
龍眼包心菜
萵苣
花椰菜
芥菜葉
檸檬汁
芹菜
秋葵
萊姆汁
黃瓜
酸泡菜
大黃葉梗
蠶豆
蘿蔔

黃芽菜
蕃茄
茄子
糖蘿蔔
蘋果醬
大楊莓
胡蘿蔔

甜瓜
洋蔥
黑醬果
桃子
豌豆
紅櫻桃
李子
胡椒
白櫻桃
草莓
南瓜
什錦水果
草莓
薈薹
醋栗
西瓜
冬季生南瓜
朱樂
蕪青
荷蘭防風草
蘋果
油桃
豌豆
杏(新鮮)
橘子
櫻桃(紅或白)(新鮮)
桃子(新鮮)
越橘(新鮮)
葡萄
玉蜀黍
香蕉
豆類
無花果
山芋(甜味或白色)

水果必須是罐裝或新鮮的。

烹調時不能加油。

肉類必須經過燒、烤或煮熟。

一切過多的脂肪應予去除。

3347.2焦耳食品綱要:
早  餐
中餐
晚餐
第三組或第四組中的水果
1/2杯
瘦肉或魚
1客
(中型)
瘦肉、魚、兩個雞蛋或者乾軟乾酪
1客
(中型)
麵包——白麵包,全部小麥或黑麥製成
1片
第一組或第二組中蔬菜
1/2杯
第一組或第二組中蔬菜
1/2杯
茶或咖啡
(加糖精與脫脂乳)
第二組中蔬菜
1/2杯
第三組中蔬菜
1/2杯
第三組中水果
1/2杯
第四組中水果
1/2杯
脫脂牛乳
1杯
脫脂牛乳
1杯

4184焦耳食品綱要:
早  餐
中  餐
晚  餐
第三組或第四組中水果
1/2杯
瘦肉或魚
1客
(中型)
瘦肉、魚、兩個雞蛋或乾軟乾酪
1客
(中型)
雞蛋
1只
第一組或第二組中蔬菜
1/2杯
第一組或第二組中蔬菜
1/2杯
白麵包,全部小麥或黑麥製成
1片
第三組中蔬菜
1/2杯
第三組中蔬菜
1/2杯
脫脂牛乳
1杯
第三組中水果
1/2杯
第四組中水果
1/2杯
咖啡或茶(加糖精和脫脂牛乳)脫脂牛乳
1杯
脫脂牛乳
1杯

5020.8焦耳食品綱要:
早  餐
中  餐
晚  餐
第三組或第四組中水果
1/2杯
瘦肉或魚
1客
(中型)
瘦肉、魚、兩個雞蛋或乾軟乾酪
1客
(中型)
麥片粥
1/2杯
第一組或第二組中蔬菜
1/2杯
第三組中蔬菜
1/2杯
雞蛋
2只
第三組中蔬菜
1/2杯
麵包
1片
白麵包,全部小麥或黑麥製成
1片
麵包
1片
第四組中水果
1/2杯
脫脂牛乳
1片
第三組中水果
1/2杯
脫脂牛乳
1杯
咖啡或茶(加糖精與脫脂牛乳)脫脂牛乳
1杯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