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阿萍因為急性闌尾炎住院做了手術。當她正高興地準備出院時,醫生告訴她,她的闌尾發現了類癌,必須繼續住院接受化療。
阿萍滿心的高興化作擔憂:類癌是癌嗎?它會不會危及生命?
類癌是一種特殊的惡性腫瘤,它起源於人體的嗜銀細胞,故又名嗜銀細胞癌。類癌細胞與一般癌細胞不同,具有惡性度低,局限性生長而較少轉移的特點,故臨床稱之為類癌。它常常發生於消化道,以直腸、闌尾、結腸、小腸處最常見。
早期類癌,尤其是體積較小又無轉移者可無臨床症狀,常在診治其他疾病,如在闌尾炎手術時偶然被發現,但可隨病情發展而逐漸出現一些臨床症狀。
類癌最常見的臨床表現為皮膚潮紅。典型表現為面部及頸部皮膚發作性充血、發紅,並可延及軀幹和四肢,一般是淡紅色,偶可為深紅色甚至青紫色。發紅可持續數分鐘至數小時,可反復出現。皮膚發紅初起為斑片狀,然後可相互融合成片。早期發作次數少,持續時間短,以後可逐漸加重,以至每日多次發作,甚至整日皮膚發紅,並出現面部明顯浮腫。
類癌患者的另一臨床表現為噁心、嘔吐、腹瀉、腹痛、裏急後重等消化道症狀。腹瀉多見於餐後或清晨,也可在皮膚潮紅發作前後發生,為稀糊狀便或水瀉,一般沒有膿血。晚期患者還可出現胃腸梗阻及消化道出血。
患者在皮膚發紅時還會出現心動過速、血壓下降,嚴重者可出現昏厥、心力衰竭及休克。
20%~30%的類癌患者在皮膚發紅時伴有支氣管哮喘。此外,患者常出現頭痛、煩躁、情緒波動、失眠、抑鬱、記憶力減退及性格改變等精神症狀,也有些患者出現流涎、出汗及消瘦等。類癌症狀的發作常有一定誘因,如飲食、飲酒、情緒波動等。有些患者在感染、手術麻醉、化療時可誘發類癌危象出現休克,病死率極高。
早期類癌如能及時手術徹底切除可望治癒,預後良好。如未手術或已有轉移者,平均存活期為2~3年,有廣泛轉移者或癌瘤體積大者,患者多在1年內死亡。因此,發現類癌時,一定要及時治療。
(唐智峰 / 健康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