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網站導覽 客戶服務 討論園地 企業福利網 文章搜尋
 

醫藥保健

本區公告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醫藥保健 > 醫藥答問 > 感冒防治 > 感冒防治中醫篇

脾腎陽虛感冒的治法與主治方劑有哪些?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台灣


  脾腎陽虛感冒治則為溫補脾腎,解表散寒。

  主治方劑選用如下:

(1)再造散
  本方原為陽虛不能作汗的外感證而設,隨後沿為陽虛感冒的代表方劑之一。方中人參、黃耆溫補脾胃之氣;附子峻扶脾腎之陽;羌活、防風、川芎、細辛發散在表之風寒;桂枝、白芍、生薑、甘草、大棗為桂枝湯方藥,有調和營衛,解表祛邪的功能。諸藥合用,具有溫補脾腎,散寒解表的作用。夏日遇此證,可加知母、石膏,冬日不必加。

(2)真武湯
  本方是《傷寒論》中溫陽(脾與腎)化水的代表方劑。雖然論中原文並未點明治療陽虛感冒,但分析論中有關條文並結合臨床實踐,真武湯證的典型反應應當包括以下幾種情況:a、外感病汗出不解,仍發熱,出現陽虛水泛之症;b、腎陽虛複感外邪,水氣四溢;c、素有脾腎陽虛,外感風寒,出現水濕停泛胃腸之症;d、心陽不足複受外邪,出現水氣淩心之症。由此可見,脾腎陽虛感冒用真武湯治療是無庸置疑的,方中附子溫腎壯陽為君;生薑溫陽行水散寒為臣;白朮、茯苓健脾利水,使寒水從下消散,芍藥和營。全方共奏溫陽固衛,溫腎逐寒,健脾利水之功。

  本方所治療之感冒,應當是陽氣虛弱無力抗邪外出的症候。其表現為雖發熱而惡寒重,口雖渴而喜熱飲,脈雖浮而無根。多見於老人或小兒。用之得當,確有轉危為安的明顯療效。

(3)脾腎俱寒挾感方
  本方是清代醫家吳坤安“少陰新法”之一。“凡看傷寒熱病,診得六脈沈細,似寐非寐,皆屬少陰見象。……如兼泄瀉,邪在脾腎之間。”(見《傷寒指掌‧少陰新法》)方中以乾薑溫陽散寒為君藥,桂枝、紫蘇辛溫解表為臣藥,佐以廣皮、厚朴、山藥、焦曲、茯苓健脾理氣化濕,使以甘草調和藥性。諸味配伍,具有溫陽散寒、健脾、解表的功效。適用於脾腎俱寒挾感證,臨床表現為發熱惡寒,大便泄瀉,苔白舌嫩,而兼少陰脈症者。

  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以先天生後天,以後天養先天。先天不足或後天失養均可造成脾腎兩虛。命門不足必致脾陽失運,脾陽失運又可導致命火虛衰,二者形影相隨,相輔相成。可見脾腎二臟乃人身之本源,根深而枝茂,源涸而流竭,故保護脾腎為養生壽老的第一要務。脾腎陽氣素虛者最易招致外邪侵襲,一旦感受風寒,就非一般感冒證候那樣容易治療。若每用通常解表劑,則表氣愈疏而衛愈不固,病無終了。而單純溫補;恐陽氣未複,風寒已乘虛入內。必須溫陽與解表之法共進,方能速散風寒。既能溫補脾腎又能疏散風寒者,唯《傷寒論》中的真武湯獨具此功。脾腎陽虛外感,溫陽重於解表。若舍陽氣於不顧,任其發散,輕者病情纏綿,遷延不已;重者陽氣暴脫,難以挽救。

  外證解後,保養陽氣,使其漸複;十分重要。簡易有效的方法是自我按摩、氣功導引與飲食調養。堅持不懈,定可逐步康復。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