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網站導覽 客戶服務 討論園地 企業福利網 文章搜尋
 

醫藥保健

本區公告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醫藥保健 > 醫藥答問 > 中醫刮痧療法

小兒腹瀉如何刮痧治療?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台灣


  小兒腹瀉又稱小兒消化不良,是以腹瀉為主症的一種常見病。本病四季可發,尤以夏秋兩季多見。本病長期不癒可影響小兒營養、生長和發育,嚴重者可產生脫水、酸中毒等,甚至危及生命。

  引起小兒腹瀉的病因及臨床表現:
  現代醫學認為本病與飲食,致病性大腸桿菌、病毒其它感染,免疫因素,氣候突變及不良衛生習慣等有關。

  中國醫學認為,本病多與感受外邪,內傷乳食及脾胃虛弱等因素有關。

(1)感受外邪
   外感寒、濕、暑、熱之邪,皆可引起腹瀉。因寒濕所致腹瀉,大便清稀多沫,色淡不臭,腸鳴腹痛,面色淡白,口不渴,小便清長,舌苔白膩,脈濡,指紋色紅;因濕熱所致腹瀉,主要表現為腹痛即瀉,急迫暴注,色黃褐,熱臭,口渴,尿少色黃,苔黃膩,脈滑數,指紋色紫。
(2)內傷乳食
  由於餵養不當,飢飽無度,或突然改變食物性質,或過食生冷、甘肥、油膩食物,或飲食不潔食物所致。主要表現為腹痛、腹脹,瀉前哭鬧,瀉後痛減,大便量多酸臭,口臭,厭食,或伴嘔吐不消化食物,苔厚膩,脈滑。
(3)脾胃虛弱
  由於小兒臟腑嬌嫩,脾胃不足,久大丙或其它外來因素,使脾胃虛弱,腎陽受損,不能溫運水谷,水濕滯溜,下注腸道所致。其主要表現為久瀉不癒,或經常反覆發作,面色蒼白,食欲不振,便稀夾有奶塊及食物殘渣,或每於食後即瀉,厭食,神疲肢倦,面色萎黃,甚則四肢厥冷,睡後露睛,舌淡,苔白,脈細緩。

  小兒腹瀉的刮痧治療方法:
(1)刮督脈:由大椎穴處沿脊柱正中向下,經身柱、至陽等穴,刮至命門穴處(見圖2示);刮足太陽膀胱經:由大杼穴處沿脊柱兩側經風門、肺俞、厥俞、肝俞、脾俞、胃俞等穴,刮至腎俞穴處(見圖2示)。
(2)刮任脈:由膻中穴處沿前正中線向下,經巨闕、中脘、氣海等穴,刮至關元穴處(見圖1示);刮腹部諸穴:天樞、章門等穴(見圖1示
(3)刮足陽明胃經:由足三里穴處沿小腿外側向下,經上巨墟、下巨墟等穴,刮至豐隆穴處(見圖1示);刮手陽明大腸經之原穴合谷處(見圖3示);刮手厥陰心包經之絡穴內關處(見圖1示)。
(4)刮足太陰脾經:由陰陵泉穴處沿小腿內側向下,經地機、三陰交等穴,刮至公孫穴處(見圖3示)。

  注意事項:
(1)治療期間,應注意飲食調理,宜吃易消化食物;平時應根據氣候變化及時增減衣服,尤其要注意小兒腹部的保暖。
(2)刮痧治療本病,手法宜輕,同時可配合捏脊、推拿、中藥貼臍、熱煨腹部等方法,以提高療效;病情嚴重出現高熱、神昏、脫水、酸中毒等症狀者,應及時採用中西藥物對症治療,以儘快控制病情。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