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保健
|

|
本區公告
|
|
|
|
|
首頁 > 醫藥保健 > 醫藥答問 > 中醫刮痧療法
呃逆如何刮痧治療?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台灣

呃逆,俗稱”打呃”,現代醫學稱“膈肌痙攣”,是以胸膈氣逆上沖,喉間呃呃連聲,令人不能自制,甚則妨礙談話、咀嚼、呼吸、睡眠等。其呃聲或疏或密,間歇無定時,有幾分鐘或半小時呃一聲,亦有連續呃逆七八聲方暫止。
本症常見於胃腸神經官能症,某些胃、腸腹膜、縱膈、食道的疾病所引起的膈肌痙攣發生呃逆。
引起呃逆的病因及臨床表現:
(1)飲食不節:過食生冷或過服寒涼藥物,留於胃腑,則致呃逆。其呃聲沉緩,膈間及胃脘不舒,得熱則減,得寒則劇,飲食減少,口不渴,舌苔白潤,脈遲緩。
過食辛辣之品,或過用溫熱之劑,燥熱內盛,陽明腑實,胃火上沖亦致呃逆。症見呃逆洪亮,連續有力,口臭煩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舌苔黃,脈滑數。
(2)情志不和:惱怒抑鬱,氣機不利則津液失布而滋生痰濁,若肝氣橫逆乘脾胃,導致胃氣挾痰上逆所致呃逆,則見呃逆連聲,胸脅脹悶,常因情志波動而發作,伴有噯氣、噁心、欲食不下,頭目昏胘等,舌苔薄膩,脈弦而滑。
(3)正氣虧虛:重病久病之後,或因病而誤用吐下之劑耗傷中氣,使胃陰不足,胃失和降而發生呃逆,則見呃逆急促而不連續,口乾舌燥,煩躁不安,舌紅而乾或有裂紋,脈細數。
久病及腎,腎失攝納,也可引起呃逆。各種致病因素乘襲脾胃,脾陽衰憊,痰濁中阻,致脾胃陽虛而發呃逆,症見呃聲低沉無力,氣不得續,面色倉白,手足不溫,食少倦怠,舌淡苔白,脈細無力。
呃逆的刮痧治療方法:
(1)刮督脈:由大椎穴處沿脊柱正中,經身柱等穴刮至至陽穴處(見圖2示);刮足太陽膀胱經:由大杼穴處沿脊柱兩側向下,經厥陰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等穴,刮至三焦俞處(見圖2示)。
(2)刮任脈:由天突穴處沿前下中線向下經膻中,刮至中脘處(見圖1示);刮足陽明胃經:由足三里穴處沿小腿外側刮至豐隆穴處(見圖1示);刮足少陰腎經:由三陰交穴處沿小腿內側,經太溪穴刮至照海穴處(見圖3示);刮手厥陰心包經:由曲澤穴處沿前臂前側刮至內關穴處(見圖1示)。
隨症加減:胃寒氣逆者,加刮合谷、攢竹等穴(見圖1示);胃火上沖者,加刮內庭穴(見圖1示);肝氣犯胃者加刮陽陵泉、太沖等穴(見圖1示);正氣虧虛者,加刮命門、腎俞等穴(見圖2示)。
注意事項:
刮痧治療功能性呃逆,效果較好,且實證優於虛證。但由其他病理性及器質性病變引起的繼發性呃逆,應注重對原發性疾病的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