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保健
|

|
本區公告
|
|
|
|
|
首頁 > 醫藥保健 > 醫藥答問 > 中醫刮痧療法
痢疾如何刮痧治療?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台灣

痢疾是腸道常見的傳染病,多發於夏秋季節,以腹痛、裡急後重、下痢赤白膿血為主症。臨床上分為濕熱痢、疫毒痢、寒濕痢、噤口痢及休息痢等。
引起痢疾的病因及臨床表現:
痢疾因外感暑濕疫毒和飲食不潔、或過食生冷、外邪與食滯交阻腸腑、大腸傳導功能失調、濕熱相搏、氣血凝滯、臟腑經絡受損而致痢下赤白膿血。邪傷氣分,則白多赤少;邪傷血分,赤多白少。氣血兩傷,則痢下赤白夾雜。
(1)濕熱痢 熱重於濕者為濕熱痢。主要表現為痢下赤白膿血,腥臭粘稠,腹痛脹墜,裡急後重,肛門灼熱或惡寒發熱,心煩,口渴,舌苔黃膩,脈滑數。
(2)疫毒痢 熱毒壅盛,邪陷心營,高熱神昏,病情重急為疫毒痢。主症為發病重急,便次頻繁,痢下膿血多而糞便少,腐臭異常,腹痛劇烈,裡急後重,高熱,口渴,煩躁不安,甚則神昏痙厥,舌質深紅,苔黃膩,脈細數。
(3)寒濕痢 濕重於熱者為寒濕痢。主症:痢下白多赤少,或為純白粘凍,喜暖畏寒,胸脘痞悶,口淡不渴,苔白膩,脈濡緩。
(4)噤口痢 熱邪犯胃,噁心嘔吐,病重不食為噤口痢。主症為痢下赤白,飲食不進,食則嘔噁,胸脘懊憹,高熱,神疲嗜睡,舌質紅,苔黃膩,脈象濡數。
(5)休息痢 久痢不癒,正虛邪盛,時發時止,為休息痢。症見痢疾反覆發作,病程較長,發作時大便夾膿血,裡急後重,但症狀輕緩。偏陽虛者,面色少華,大便溏薄,夾有白色粘凍,脘痞少食,舌淡苔白,脈濡緩;偏陰虛者,大便粘滯帶血,午後低熱,心煩口乾,舌質光絳,脈細數。
痢疾的刮痧治療方法:
(1)刮足太陽膀胱經:由脾俞穴處沿脊柱兩側向下經胃俞、三焦俞、腎俞等穴,刮至大腸俞處(見圖2示);刮腹部中脘、關元、天樞等穴處(見圖3示)。
(2)刮足陽明胃經:由足三里穴處沿小腿外側經上巨墟刮至下巨墟穴處(見圖1示);刮足三陰經:由陰陵泉處沿小腿內側經三陰交、太溪等穴,刮至公孫穴處(見圖3示);刮手陽明大腸經:由曲池穴處沿前臂後外側,經手三里刮至合谷穴處(見圖3示)。
隨症加減:高熱神昏者,加刮人中穴(見圖1示),刮大椎穴(見圖2示);心煩嘔噁者,加刮手厥陰心包經:由曲澤穴處沿前臂前側刮至內關穴處(見圖1示);偏陽虛者,加刮肩井穴處(見圖2示);偏陰虛者,加刮湧泉穴處(見圖3示)。
注意事項:
刮痧治療慢性及輕症痢疾療效較好,對於症痢疾,應及時採用中、西藥物綜合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