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網站導覽
客戶服務
討論園地
企業福利網
文章搜尋
醫藥保健
本區公告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醫藥答問
認識中醫
中藥漫談
針灸按摩
藥膳食療
生活百科
名醫風采
快速搜尋
首頁
>
醫藥保健
>
認識中醫
>
學術理論
上一則
|
下一則
專題講座:中西醫整合-廿一世紀的醫學主流
資料來源:張景岳工作室 所屬地區:台灣
如果你去看中醫門診,發現醫師除了運用傳統的望聞問切手法為你診斷之外,也輔助以穴診儀、脈診儀等電腦儀器,就像西醫的心電圖斷層掃描,請不要驚訝。
若你到設有中醫部門的綜合醫院看診、治療,也可能享受到中西醫師聯合會診的服務,甚至在你接受了西醫的治療後,中醫師會體貼的為你配一帖減輕副作用的中藥。
除了醫療服務,無論在實驗室或臨床研究上,都有人汲汲於從中國的傳統醫藥裡挖寶,企圖為人類目前許多難解的疾病,尋求更有效的治療方式;樂觀人士預測,中醫將與西醫整合,成為未來二十一世紀的醫學主流──「第三醫學」。
林先生罹患了僵直性脊椎炎,常感到下背痛、脊椎僵硬和運動不便,必須長期服藥,最近他在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就診時,主治的醫師提議他接受一位中醫師會診,以及院內一套新推出的「僵直性脊椎炎中醫住院照護」方案。
在五天的住院照護期間,他不需要中斷服用原來的西藥,另外再加上中醫師為他調配的中藥方劑,最特別的是,每天還浸泡由中藥藥材調配而成的藥浴,並且邊泡邊聆聽根據中國的陰陽和金木水火土五行平衡互補觀念譜製的音樂。
住在台中的李小姐曾罹患肝炎,長期在當地的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的中醫部看門診,每次中醫師詢問病情、症狀之後,從電腦中叫出她的「舌診」病例,裡面利用高解析度的彩色攝影系統,記錄儲存了她歷次就診的舌影像,憑藉這些影像的顏色、紋理來判斷她的病情進。同樣的,醫師也會使用另一套「脈診儀」來為她把脈、記錄病情。
九年前,台北的丁太太在民間經營的圓山診所做了全身健康檢查,接受保健服務,此後她就像上俱樂部一樣,經常來這裡接受檢查和治療。她相信這裡的原因,是診所使用一套根據中國經絡與穴道系統所設計的電腦診斷儀器「穴診儀」。醫師只要用一支像鋼筆一樣的探針,量測手指和腳趾共四十個點,就可以了解體內各器官和內分泌等全身的健康狀態;若發現異狀,會由各科兼具中西醫學專業的醫師為她詳細解說,並據此提供醫療服務。
每天湧進一千人
「中醫現代化和中西醫結合的照護方式,是醫療服務的潮流趨勢,」長庚紀念醫院中醫部主任林宜信指出。市場數字會說話,由財團法人經營、國內規模最大的醫療集團長庚紀念醫院,二年前在林口的醫學中心首開中醫部,醫師全部兼具中西醫背景,目前,每個月的門診數目就暴增至二萬五千人次,平均每天有一千人上門求醫。
除了醫師陣容堅強,長庚開出的中醫醫療「菜色」也琳瑯可口。不僅有傳統的內科(包括婦科、兒科)、傷科和針灸科,還開出治療氣喘病的中醫特別門診、關節炎中西醫聯合門診、糖尿病的中醫聯合照護、僵直性脊椎炎中醫住院照護,及中醫獨擅的養生諮詢等服務。
市場反應熱烈之下,去年台北的長庚醫院也開設了中醫門診,並計畫成立「長庚中醫藥學院」,其下包括一千五百床的中醫醫學中心,以及中醫學系、中醫研究所和中藥研究所。
民國六十九年成立的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經過多年發展,現今的院所也無法滿足需求,而正積極擴建醫院大樓,計畫將可供應一千七百床中醫床位,以供中部地區民眾利用。
補西醫之不足
傳統醫學受到重視,也是世界趨勢的推波助瀾。圓山診所主持人崔玖表示,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在一九七○年代就訂下目標,希望到公元二千年時,全人類、全球的民眾都能得到醫療照顧,「然而,從西醫的人數與分布狀況來看,顯然無法達成這個理想。」
後來這些接受西方醫學訓練的醫學專家到世界各國推展工作時,發現各地、各文化都不乏傳統醫學的執業者在默默照顧當地人民健康。「假如能夠開發這些廣大的醫療人力,把經過歷史考驗的一些傳統醫學裡的精華,以科學的方法納入現代醫療體系的話,將是非常大的力量,」崔玖說。所以,近年來研究傳統醫學就成為世界衛生組織工作的一大重點。
「傳統醫學主要包括三大系統,即中國、印度與希臘,但印度、希臘的傳統醫學現今流傳下來的不多,目前國際上所能找到最完整、有系統的傳統醫學,就是中國醫學,」崔玖說,中國醫藥的起源,理論系統早見於成書於二千多年前戰國時代的《黃帝內經》與《神農本草經》,其後各朝代皆設有醫官主掌有關醫療的政令、法令和疾病研究,民間也累積下可觀的實驗觀察及臨床經驗記錄,發展成現今的傳統醫學。在西方醫學尚未傳入中國之前,已負責照顧中國民眾的健康幾千年了。
只是由於中國醫學的理論基礎來自先人對於宇宙與人體現象的觀察及臨床經驗的累積,以致無法完全以近代科學的角度解說。再加上傳統中醫師的能力、經驗個別差異性大,民間又常愛標榜「祖傳」、「祕方」來強調療效,使其蒙上一層神祕色彩,因而自西風東漸的清代以來,常被譏評為不科學的、迷信的醫學。
「為了發揚中國醫學價值,破除迷信譏評,就必須致力於利用科學方法及其模式進行研究與整理,希望藉由研究結果來支持其理論及療效,」崔玖說。
診斷儀器科技化
「要求中醫現代化,首先得從診斷的方式下手,」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副院長張永賢認為,傳統中醫講求「辨證論治」,診斷、辨證方式主要為望、聞、問、切四診。
望,即現代醫學所謂的「視診」,利用醫師的肉眼觀察病人全身和局部情況來瞭解病情。聞,是利用聽覺和嗅覺來檢查病情。問,則是諮商、詢問,收集病人病例資料和症狀內容。切,則是中醫最獨特的把脈手法,利用三指切脈法,依據不同部位的脈象浮沈、脈率遲數、脈強度虛實,以判定病源,也可以用手指及手掌觸按患者的皮膚及病變部位,判辨寒熱、虛實。
理論上,望聞問切四診,不須依賴任何科學儀器,只須經由醫師的五官判斷,即可瞭解人體內在的矛盾及疾病本質,比起現代凡事皆須依賴儀器的西方醫療,具有較高的自主性。
然而,面臨現代化的挑戰時,這也最容易被質疑。四診法診斷的準確度,主要靠醫師的訓練背景、臨床經驗,而且主觀性很強,只能定性,無法定量,旁人無法經由其他證據來判別不同的醫師診斷的敏感度、精確度如何;而同一個醫師也可能因時、因地、因人出現不同的診斷。「在臨床研究、收入個案時,也常常遭到質疑,」張永賢說。
為解決診斷方法不夠客觀性的問題,崔玖和前榮民總醫院傳統研究中心主任鍾傑曾開發出從經絡系統和針灸穴道原理設計的「秦值測量儀」。東吳大學物理系教授陳國鎮也根據相同理論設計出「穴道電檢儀」。台大電機系教授王唯工則從血液循環運行的原理,量測脈波,並將脈診圖象化,取代傳統切脈法的「脈診儀」,讓人能夠客觀的分析核對。此外,張永賢也致力將舌診、自律神經系統功能都輔以電腦儀器技術,以期做出更明確的診斷。
其中,崔玖和陳國鎮合作,四篇探討針灸、經絡與利用穴道電檢儀治療理論的報告獲得國際肯定,前年在美國生物醫學界最具權威的學術刊物之一,國際電子電機工程協會出版的「醫學暨生物工程雜誌」刊登,作為封面故事。
有病治病,無病強身
中西醫的結合,則是因為西醫界日漸發現中醫的一項優勢。「中醫從『扶正袪邪』的觀念出發,不但可以治療疾病、排除不利人體的物質(袪邪);也講求養生保健,以改善功能、提高免疫力(扶正),這點正好可補西醫之不足,」擁有中國醫藥學院中醫碩士和清華大學理學博士學位、兼具中西醫師資格的林宜信指出。
以好發於二十到四十歲病人的僵直性脊椎炎為例,這是一種與人體免疫有關的疾病,西醫常用的治療方式是使用抗發炎藥來抑制病情,病人常須終生依賴藥物。長庚的中醫醫療團隊則從提高病人的免疫力方向思考,希望輔以中藥方劑、藥浴和調整交感神經的音樂,加強療效。林宜信表示這項治療方案最近才展開,未來將以科學方法做臨床療效的嚴謹評估。
長庚中醫部曾做過另一個利用中醫方劑「生脈散」協助治療心臟衰竭病患的研究,臨床報告結果已出來,發現確實能夠支持他的想法。
林宜信指出,在西醫診斷中,心臟衰竭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是各種心臟疾病的最後階段,其原因很多包括高血壓性心臟病、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瓣膜性心臟病、心肌病變等。
目前治療心臟衰竭的藥物雖然有效,但也有其限制,例如毛地黃能改善生活能力與運動耐量,但安全範圍窄,容易中毒,對死亡率影響不明;利尿劑可以迅速解除水鈉瀦留所引起的呼吸困難和水腫,但不能長期保持病情平穩。
林宜信說,我國古代醫學文獻中雖沒有心臟衰竭的病名,但有類似的症狀與體徵的描述,如心悸、怔忡、水腫、喘咳、痰飲、心水、心痺等。也有一些治療方劑,像出自《內外傷辨惑論》的生脈散,由人參、麥冬、五味子組成。「中醫認為心臟衰竭的病理機制為心氣虛,生脈散可矯正此種病機,」林宜信說。
林宜信表示,長庚中醫部結合心臟內科李英雄副院長等人共同合作,進一步進行臨床研究,選擇心臟衰竭的病例為對象,所有患者均按醫院原本之西醫治療常規用藥以外,再運用「雙盲隨機」試驗方法,亦即分為服用生脈散的治療組,與服用以澱粉製成的安慰劑的對照組,經過二十八天的療程,結果顯示,服用生脈散的治療組個案,在跑步機上做運動心電圖測試時,耐力比對照組平均增長了二分鐘;他們的心臟和胸腔比率也比較小,顯示其心肌擴大的症狀減低了。這表示生脈散可增強心臟衰竭患者的運動耐力,使病患生活品質得到改善。
更體貼的治療法
除了目前臨床治療上可見的中西整合醫療模式之外,還有許多相關的實驗與研究正在進行中,而中國醫學被期望、賦予的角色,也不僅止於預防與保健,越來越多的醫學和科學家發現,它在許多疾病的治療上,還有很大的發揮空間,尤其是當今人類最大的威脅、卻令醫界棘手的慢性疾病,如癌症、愛滋病等,都可望從傳統醫學中找到解決的線索。只是,從研究到實際運用,還有一段距離。
九月初,在位於台北的中國醫藥研究所內,舉行了一場醫學研討會,會中請到二十餘位醫學和科學家,報告他們在中國醫藥和東西醫學整合研究上的工作現況和成果,從中醫中藥的現代化、生物能量醫學的發展、各國傳統醫學的介紹、到運用中國醫療方式治療癌症的研究等等,具體而微的展現了國內醫界的企圖心,然而也指出許多現存的障礙和問題。
國家衛生研究院台灣癌症臨床研究合作組織主任賴基銘,這次報告主題是他正在進行的尿療研究,就是從中醫藥得到的靈感。「在中國的古籍中,談到用尿來入藥的處方,可以找到一百一十種左右。唐朝的楊貴妃和清朝的慈禧太后用童尿來養顏美容。明代以後民間更盛行用喝尿來養生保健。」
他指出,過去我們治療癌症的原理,都是致力在殺死癌細胞;現代的觀念卻認為我們不一定要直接殺掉它們,可以用藥物誘導的方式,把它們從惡性變成良性。因為好的細胞自然有一個生命期,可以從成長經歷分化發展,最後自然死亡;而癌細胞之所以可怕,就是因為它不會凋亡,因此日漸侵害人體至死。
也在長庚醫院和台大醫院擔任癌症門診主治醫師的賴基銘解釋,目前醫界發現有些藥物具有誘導癌細胞分化、凋亡的功能,像維他命A,他認為中醫藥對自然物質和人體現象有幾千年的觀察,一定也找得出類似的線索。他從尿液中就萃取出命名為「細胞分化劑二號」的物質,初步基礎實驗用在血癌細胞株上,發現的確可以分化、誘導癌細胞。
牙科通舌診
台大醫院牙醫師孫安迪則報告了他運用中藥來治療「口腔扁平苔癬」的成果。他表示,門診時,常發現病人口腔潰爛之類的病變,「牙齒不是獨立存在的,它與全身功能息息相關,口腔可說是觀察人體變化的櫥窗。中醫的『舌診』就和我們牙醫看診的方式很像,中國醫藥裡的智慧有很多可以運用在口腔治療上,」孫安迪說。
以他的「口腔扁平苔癬」研究來說,這是一種黏膜和皮膚方面的病變,研究顯示除了是自體免疫疾病,也有可能是口腔癌的前期病灶,「目前對免疫的基礎研究很多,在機轉上有深入的了解與發展,臨床上可運用的治療卻仍非常有限,大部分是用類固醇或是免疫的抑制劑,雖然有效,卻不可避免會產生非常不好的副作用。」
孫安迪嘗試尋找「能夠放出一些干擾素,能夠防止它從癌前期變成癌症,又能使癒合好一點、各方面副作用都少一點」的輔助治療方式,就從中藥中找了一些比較便宜、安全性高的藥物研究,其中以黃耆中的北耆、枸杞子和大棗最有效,病人的治療期縮短、再發性也減低。
除此之外,發現中國氣功與當代能量醫學的關係,而創立「中華民國能量醫學學會」的鍾傑醫師,報告他從榮民總醫院的內科轉而研究針灸、研發用於中醫穴診的秦值測量儀,到創設使用秦值測量儀結合歐洲傳統醫學同類療法的過程。
榮民總醫院的潘念宗醫師,也報告了他在歷經榮總傳統醫學中心的中醫訓練後,用傳統的中醫把脈法來診斷愛滋病,以及接受泰國政府委託,在泰國設立愛滋病治療村,運用中國的靜坐、調息、養氣等方式治療愛滋病患。
缺乏說服力強的臨床研究
「這些醫學工作者的態度、心胸雖然開放、積極,研究也頗具創意,令人印象深刻,但認真檢查起來,卻也缺乏足夠的科學實證,尤其是臨床研究的統計數據,」陽明醫學院教授周碧瑟指出。
專研臨床統計的周碧瑟表示,這些研究大部分仍局限於中藥的實驗室成份萃取及動物實驗,或者只是一個個病案的討論報告,針對一個個病案問題的探求,而不是適用性大的概論研究。
「少數幾篇真正屬於臨床實驗的設計,仍可發現其研究設計粗糙,不夠嚴謹,所以說服力不夠,」在大會上擔任結論者角色的周碧瑟說,科學化的程序是:一定要有實驗室的證據,要做初步的臨床觀察,最重要的是,要有大型的科學性、比對性的隨機取樣,才能進入正統的行列。
「國內的臨床研究能力的確比較薄弱,」賴基銘也同意國內臨床研究能力的不足,他認為這可歸因於早期醫學教育中的訓練與要求不夠,以及整體環境缺乏支持,「一方面受台灣早期的風氣影響,大部份人讀醫學院的目的是為了當醫師賺錢,很少願意埋頭做基礎研究;國家早年也習慣從國外引進醫學技術和進口藥品,沒有自行研發的企圖心和信心,以致沒把這套體系建立起來。」
「以前國家的醫學研究大多由國科會提供經費,支持各醫學院、研究中心和醫療單位進行,他們受限於設備與人力,無法發展大型、前瞻性的臨床研究,」賴基銘指出,三年前,國家衛生研究院成立,目的就在提倡「臨床醫學」,「要把醫生拉出來做研究,把實驗推向臨床研究。」賴基銘說,大型的臨床研究所需的經費、設備和人力都很可觀,一定需要國家的支持。賴基銘本人也是進入國家衛生研究院,才有機會深入研究尿液萃取物,他已計畫與台大合作,進行動物實驗,以及結合維他命A一起使用,希望效果能加乘。最後是計劃進入人體的臨床實驗。
不可諱言,賴基銘算是幸運的,其他研究者就未必有這麼好的機會和支持環境。像孫安迪雖然身處台灣第一級的醫學中心台大醫院,他的研究仍常受到以西醫為主的體系掣肘,被視為不務正業;而由民間組織「國際科學醫學研究基金會」支持,前陽明醫學院教授崔玖主持進行的「中西醫診斷方法相關性之探討」研究,雖是國內少見的大型臨床計畫,卻也常發出捐款不足的告急消息。
中醫資源不及西醫的十分之一
「其實只要政策再開放一點,醫療資源再分配均衡一點,就可以改善不少中醫藥的研究環境,」孫安迪認為,因此活動力十足的他在研究門診工作之外,也積極參與政治和社會工作,希望從政策面上尋求改善,曾在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四處遊說,力促將推動中醫藥的研究納入國民黨黨章,以及中華民國憲法中。「中國大陸在一九七○年代制定憲法時,就明文規定國家的醫療要以中西醫結合為主,所以才會長期投入、推動,而有今天的成就。反觀台灣,十四所醫學中心,只有中國醫藥學院和長庚紀念醫院設立了與西醫地位對等的中醫部,資源分配的不均,明顯可見。」
健保的給付,也是常被爭議的問題。一般認為,健保對中醫藥的給付範圍過於嚴苛,以比例來看,目前中醫藥所佔的金額不到總數的十分之一,像去年,健保的總支出為一千七百三十億,中醫藥只有一○八億,約僅百分之六。
「像費用較高的住院給付,就尚未全面開放給各中醫院,只在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和台北市立中醫院、高雄市立中醫院等少數幾家醫院開放試辦,」長庚紀念醫院中醫部主任林宜信指出,因此長庚醫院今年推出僵直性脊椎炎中醫住院照護,住院部份的費用就必須由病人自費,「缺乏住院制度的支持,會影響臨床研究上個案的來源,無法長期觀察臨床治療效果,這對於提倡中醫藥在慢性病上的研究治療造成一大阻力。」
在政府組織裡,衛生署在民國八十四年才正式成立的「中醫藥委員會」算是主管中醫藥政策的最高專責單位。「沒辦法,起步太晚了,」今年初才接任的主任委員張成國有點無奈的表示,目前的醫療體系對中醫藥的發展的確仍存保守心態,像他最近舉辦「全國中醫藥觀摩會」,連戰副總統致詞時表示將來要在十四所醫學中心開辦中醫部,會後就傳來不少反彈聲浪,「很多人擔心會產生排擠效應,減少了他們目前享有的資源。」
中西醫結合違法?
法令的配合也慢了一步。「根據醫師法,中西醫結合還是違法的,除非擁有中、西醫執照,否則西醫不能執行中醫的業務;中醫也不能跨足西醫的領域。藥物法也規定中藥和西藥不能摻合使用,」曾任高雄市立中醫院院長的張成國指出,以前大家是擔心專業能力不足而發生問題,「可是只要有很好的療效研究報告支持,以及嚴格的審查評估,為什麼不能截長補短呢?」自己在臨床治療工作中也一直力主中西醫結合的張成國,對應之道是考取中西醫兩張執照,讓病人飯前吃西藥、飯後服中藥,雖然不合體統,可是卻因療效卓著,而深得病人信任。
為了推動中醫藥的發展,張成國提出一連串工作重點,從改革教育學制、考試制度、中藥品質管理、中醫藥的研究發展,到中國傳統醫藥典籍上網資訊化、臨床療效評估判定等等。「要做的事情太多,太累了!後悔為什麼要接這個工作,不乖乖的當醫生賺錢!」張成國嘴裡雖然常這樣說,可還是每天早上七點就在辦公室工作,訪客來了,親自播放幻燈片解說中醫藥委員會的工作內容和方向,「以前大家對中醫藥不了解,才會有阻力,要破除阻力,就要盡量推銷。」
常常受國外醫學院和醫學會邀請傳授針灸的張永賢,在講課時很喜歡引用英國學者李約瑟在研究中國科技與文明後的觀察與推論,認為原本分流而治的東西文化,到了二十世紀末一定會交會融合為一條主流,「這是時代的趨向,只是這種趨勢早期多由西方主導,如今台灣要加速迎向前去,讓中西整合的腳步更快。」
中西醫整合-廿一世紀的醫學主流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