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經原穴,主要防治胸脅痛、肝膽疾病、下肢疼痛。
[位置]
在外踝前下方,當趾長伸肌腱的外側凹陷中取穴。
[防治作用]
胸脅脹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坐骨神經痛、膽囊炎、外踝腫痛、瘧疾。
《針灸大成》:"脅痛、針丘墟、中瀆;卒疝:丘墟、大敦、陰市、照海。"
《十二經治症主客原絡》:"膽主肝客:膽經之穴何病主?胸脅肋疼足不舉,面體不澤頭目疼,缺盆腋腫汗如雨,頸項癭瘤堅似鐵,瘧生寒熱連骨髓,以上病症欲除之,須向丘墟、蠡溝取。"
據報導,針刺丘墟透照海治療胸脅痛有較好的效果,對於肋間神經痛及一般脅肋疼痛的患者,只針此一穴,即可立即止痛。
另據報導,在對膽總管引流進行膽道造影時(在注射嗎啡的條件下),發現針刺丘墟、陽陵泉、日月等穴位後30分鐘,膽總管出現明顯的規律性收宿,蠕動明顯增強,迫使造影劑陣陣通過膽道口括約肌進入十二指腸;又發現在2例因膽石症而行膽總管或膽囊造瘺術後的病人,針刺丘墟、陽陵泉、日月等穴,見到膽汁流出量有明顯增加,說明針刺對膽囊蠕動、膽汁排出量及膽汁的分泌具有明顯的調理或增強作用。
[操作]
1.灸法:直接灸1-3壯;溫和灸5-10分鐘。
2.刺法:直刺對準內踝下照海穴方向刺0.5-1寸。深刺時透照海可進針2寸,但需技術操作熟練者方能掌握,初學者較難掌握。
3.按摩:點按、掐法、揉法、彈撥法。
張景岳工作室提供
亞太中醫藥資訊網彙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