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保健
|

|
本區公告
|
|
|
|
|
首頁 > 醫藥保健 > 醫藥答問 > 感冒防治 > 感冒防治中醫篇
脾肺氣虛感冒有哪些其他療法?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台灣

脾肺氣虛感冒常用其他療法有:
(1)針灸療法
取穴:風門、列缺、天樞。配穴:風池、中脘。
手法:風門針刺O.5~0.8寸,預防感冒用補法,治療感冒用瀉法。列缺向上斜刺0.3~0.5寸用瀉法。風池針尖向對側眼球方向毫針刺入0.5~1寸,本穴深部中間為延髓,必需嚴格掌握針刺的角度和深度。天樞直刺1~1.5寸,用補法。中脘平刺0.3~0.5寸,用補法。以上穴位體虛甚者可加用灸法。
(2)指標療法
指標是用手指代替金屬針在一定穴位上刺激,來治療某些疾病的方法。它有疏通經脈,舒暢氣血,調和臟腑的作用。掐壓時要使患者產生酸、麻、重、脹感,即可達到指標的治療效果。
指標的手法主要有掐壓兩種。“掐”,就是將大拇指甲深深地掐在穴位上,並用力搖動手指以加強刺激。“壓”,就是用拇指腹、食指腹壓在穴位上,也可以用食指屈曲成尖狀壓在穴位上,並不斷地加強搖動刺激。這兩種方法可同時用,也可以按病區別用。一般用於急救時採用瀉法,虛弱、慢性病採用補法(用力輕叫補法,用力重叫瀉法)。
術者指甲不要過長和過短,長易損傷皮膚,短則影響療效。虛弱及敏感體質要輕壓,時間要短,如果在施朮中患者出現頭暈,噁心,心慌或大汗出,面蒼白,可能是手法過重引起的,不要緊張,叫病人喝點開水,平臥,頭部稍低,必要時可掐人中穴。脾肺氣虛感冒者應掐壓以下穴位。
主穴:合谷、風池、迎香,主治感冒。
次穴:內關、足三里、肺俞,主要調補脾肺。
合谷是手陽明大腸經穴,能疏風解表,行氣清熱,醒腦開竅,通調氣血。風池是足少陽膽經穴,能疏風瀉火,聰耳明日,醒腦開竅。迎香是手陽明大腸經穴,能清熱散風通竅,治鼻塞、鼻衄、口歪。內關是手厥陰心包經穴,能寧心安神,理氣鎮痛,清熱除煩,降逆止嘔。足三裡是足陽明胃經穴,能健脾和胃,調補氣血,防病祛邪,扶正培元。肺俞是足太陽膀胱經穴,能清熱和營,宣通肺氣,滋補虛弱。
以上六穴不一定全部使用,可根據具體病情,選擇針對性強的穴位掐壓。
(3)自我按摩療法
“按”,就是用手指或手掌按壓特定部位上進行有節奏的按壓;“摩”,就是用手指或手掌在特定部位上進行柔和的摩擦。按摩能疏通經絡,流暢氣血,調和陰陽,有著強身和防治疾病的作用。治療脾肺氣虛可選以下部位。
a.摩鼻梁:鼻梁即鼻腔外的高出部分,用兩手指柔和地摩擦鼻梁兩側,直至有熱為度,以治鼻塞和流涕。
b.按迎香:用兩手食指尖輕輕揉按,每次揉按1~3分鐘,以散風通竅。
c.摩風池:用兩手掌心環形揉按摩擦,以清熱疏風,治頭項強痛。
d.摩胸部:將右手掌,心放在左胸乳頭,作環形摩擦10~20次,然後再用左手掌摩擦右胸乳頭10~20次。能—宣肺利氣,治療胸痞腹脹,咳嗽氣喘,胸中熱痛。臨床應根據病情所需,選擇上述1~3個適當的部位按摩。
(4)鼻嗅療法
a.麻黃嗅法:生麻黃適量,酒煎,鼻嗅。或燒麻黃煙嗅。有宣肺通竅,溫通營衛的作用。
b.肉桂嗅法:肉掛末,鼻嗅,或塞鼻。有溫肺退寒爽神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