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網站導覽 客戶服務 討論園地 企業福利網 文章搜尋
 

醫藥保健

本區公告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醫藥保健 > 針灸按摩 > 經絡穴道

下肢常用穴─足三里(胃經)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台灣


  合土穴。人身四大總穴之一,歌云:"肚腹三里留"。是指肚腹的疾病可取足三里治療。因其是胃經的合穴,是胃經的代表穴,具有調理胃脾之功。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正由於足三里的調理之功,使得脾胃健,氣血和,促進營養吸收,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對全身系統都具有強壯作用,是全身強壯保健的要穴。

[位置]
  外膝眼直下三寸,距脛骨前緣外側一橫指處,正當脛骨前肌上。

[防治作用]
  胃痛、嘔吐、腹脹、腸鳴、消化不良、泄瀉、便秘、痢疾、疳疾、喘咳痰多、乳癰,頭暈、耳鳴、心悸、氣短、癲狂、妄笑、中風、腳氣、水腫、膝脛酸痛、鼻疾、產婦血暈。

其預防痢疾,主要表面在如下幾個方面:
1.防治胃腸病:胃痛、嘔吐、泄瀉、便秘等,是現代應用最多的穴位。
《甲乙經》:"胃病者,腹 脹,胃脘當心而痛,上楮兩脅,鬲噫不通,食不下,取三里。""腸中寒,脹滿善噫,聞食臭,胃氣不足,腸鳴腹痛,泄,食不化,心下脹,三里主之。"
《千金翼方》:"主腹中寒,脹滿腸中雷鳴,氣上沖胸,腹痛……胃氣不足,久泄痢,食不化。"
《雜病穴位歌》:"泄瀉肚腹諸般疾,三里內庭功無比。"
《天星秘訣》:"若是胃中停宿食,食後尋三里起璿璣。"

  現代研究證明:針刺足三里可以調節胃腸功能。當胃腸痙攣時,可解除痙攣狀態。並可調節胃的游離酸度和總酸度及胃的各種酉每類的活性。另可促使膽囊收縮,使膽汁分泌,加強消化功能。故對胃腸道的各種疾病針灸足三里均可起到確切的防治作用。


2.防治感冒:
  據報導:針灸足三里穴可調整鼻粘膜的分泌量,使鼻塞鼻堵消失。鼻乾減輕。故在有感冒徵兆時(鼻咽部稍感不適)可急針或灸足三里穴1-3次,每天一次,即可防止感冒的發生。

  又報導:1957年春季,流感期間,某學校曾以灸足三里預防,較對照組有顯著的效果,施灸三次以上者,只有一發病。通常針一側足三里,施用補法,酸麻至足背即起針。


3.防治中風
《針灸大成》:"……未中風時,一兩月前或三四個月前,不時足脛上發酸重麻,良久方解,此將中風之候也,便宜急炎三里、絕骨,四處各三壯。"又春夏相交之時易引動內風妄動,故"春交夏時,夏交秋時,具宜灸,常宜灸,常令二足有灸瘡為妙。"(二足即指雙側足三里)

  據報導,長期灸足三里可使血脂降低,預防血管硬化,使血壓保持平穩,防止中風發生。


4.防治眼病
《針灸圖翼》:"外台明堂云,人年三十以外,若不灸三里,會氣上沖目,使眼無光,蓋以三里能下氣也。"
《灸法中訣指南》:"人過四十以後,陰氣漸衰,火氣易於上沖,常灸此穴三五壯,可逆上逆。"

  針灸足三里可調氣機,益陰血,使體內氣機暢達,陰陽平和,陰血上濡於日,視物清晰。


5.長壽保健
  唐代醫家孫思邈首提足三里具有保健作用,歷代醫家也多有論述,沿用至今,確有良效。故三里灸又稱為"保健灸"、"長壽灸"。
《醫說》:"若要安,三里莫要乾"。由於古代灸法多為化膿灸,灸後形成灸瘡泌有膿汁,不等癒合即再接著在原處或他處施灸。"莫要乾"即為膿汁未收斂乾淨,指經常不斷地施灸。
《江間式心鍛煉法》:"無病長壽法,每月必有十日灸足三里穴,壽至二百餘歲"。

  日本學者澤田健:"古時稱為長壽灸,日本民間有八日灸,即每月一灸一次,每隔八日灸一次"。又"三里治脾胃腎有效,故名三里,里同理亦即三理"。三里可通過調脾胃,益氣血,順氣機而供養先天之氣,灸三里使元氣充盈不衰,延年益壽。

  民間許多百歲老人,問其養生之法,皆云灸三里為重要方法之一。


6.其他
  除了上述防治保健作用外,足三里還可用於許多病症。如:與內關相配防治冠心病,心絞痛。實驗證明足三里可使肺的通氣量增加,緩解氣喘,故可防治氣管炎、氣喘、咳嗽等。中醫認為"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針灸足三里可健脾胃、除痰濕,還可用於痰症,如咳嗽痰多等。


  此外神經衰弱、失眠、癲狂、頭眩常用足三里為主穴治之。耳鳴、尿頻、遺尿、遺精、陽萎、早泄、下肢萎弱無力、腳氣、過敏性疾病也常選用足三里穴。

[操作]
1.灸法:古代多用化膿灸防治多種病症,近代一般用直接灸(非化膿灸)5-7壯。或用溫和灸10-20分鐘。作為養生保健定期施灸,如每月月初連續施灸3-5天。作為治療疾病則需根據病情決定施灸次數。
2.刺法:直刺0.8-2寸,一般酸脹感可擴散至足背,深刺時可有麻電感擴散至足背。
3.按摩:點按、揉法、推法。作為自我保健可用拇指按同側穴位,其餘四指置於小腿後側,向外用力按揉50-60次。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