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人的生理功能狀態和生活環境條件等因素,在針刺治病時,還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 患者在過於饑餓、疲勞,精神過度緊張時,不宜立即進行針刺。對身體瘦弱,氣虛血虧的患者,進行針刺時手法不宜過強,並應儘量選用臥位。
2. 婦女懷孕三月者,不宜針刺小腹部的腧穴。若懷孕三月以上者,腹部、腰部腧穴也 不宜針刺。至於三陰交、合谷、昆侖、至陰等一些通經活血的腧穴,在懷孕期亦應予禁刺。如婦女行經時,若非為了調經,亦不應針刺。
3. 小兒囪門未合時,頭頂部的腧穴不宜針刺。
4. 常有自發性出血或損傷後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針刺。
5. 皮膚有感染、潰瘍、瘢痕或腫瘤的部位,不宜針刺。
6. 對胸、脅、腰、背臟腑所居之處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腫大、肺氣腫患者更應注意。如刺胸、背、腋、脅、缺盆等部位的腧穴,若直刺過深,都有傷及肺臟的可能,使空氣進入胸腔,導致創傷性氣胸,輕者出現胸痛、胸悶、心慌、呼吸不暢;甚則呼吸困難,唇甲發紺、出汗、血壓下降等症。體檢時,可見患側胸部肋間隙變寬,叩診過度反響,氣管向健側移位,聽診時呼吸音明顯減弱或消失。x線胸透視,可見氣體多少,肺組織受壓情況等而可確診,對此症應及時採取治療措施。因此,醫者在進行針刺過程中精神必須高度集中,令患者選擇適當的體位,嚴格掌握進針的深度、角度,以防止事故的發生。
7. 針刺眼區和項部的風府、啞門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不 宜大幅度的提插、撚轉和長時間的留針,以免傷及重要組織器官,產生嚴重的不良後果。
8. 對尿瀦留等患者在針刺小腹部腧穴時,也應掌握適當的針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誤傷膀胱等器官出現意外的事故。
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提供
亞太中醫藥資訊網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