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保健
|

|
本區公告
|
|
|
|
|
首頁 > 醫藥保健 > 醫藥答問 > 中醫刮痧療法
發熱如何刮痧治療?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台灣

發熱,是指體溫異常升高,為臨床上一個常見症狀,可發生在許多疾病過程中。根據發熱的病因不同,臨床上可分為外感發熱、內傷發熱和肺胃實熱三型。
引起發熱的病因:
本病多因外感風、寒、熱等邪,或因內傷,如陰虛、氣血虧虛、肝經鬱熱、血瘀等,或因肺胃實熱所致。
發熱的臨床表現:
(1)外感發熱 外感風寒者表現為發熱,怕冷,無汗;外感風熱者則發熱,微汗出,怕風。
(2)內傷發熱 陰虛發熱者以午後發熱,手足心熱,兩顴發紅,心煩,盜汗為主;氣虛血虧發熱者,發熱常在勞累後復發或加重,伴頭暈,身體乏力,自汗,少氣懶言等;肝經鬱熱者,身熱心煩,急躁易怒,胸脅悶脹,口苦,善嘆息等;瘀血發熱者,常在下午或夜晚發熱,唇舌青紫或出現紫斑等。
(3)肺胃實熱 主要表現為高熱,面紅,氣促,渴而引飲,伴便秘,煩躁等。
發熱的刮痧治療方法:(1)刮督脈:由大椎穴沿脊柱正中向下,經身柱刮至至陽穴處(見圖2示);刮足少陽膽經,由風池穴沿頸部刮至肩部肩井穴處(見圖2示)。
(2)刮足太陽膀胱經:由大杼處沿脊柱兩側向下,經風門、肺俞、肝俞、脾俞等穴,刮至胃俞處(見圖2示)。
(3)刮手陽明大腸經:由曲池穴處沿前臂後外側向下,經手三里刮至合谷穴處(見圖1示);刮手厥陰心包經:由曲澤穴處沿前臂前側正中向下,經郤門、內關、大陵等穴,刮至勞宮穴處(見圖1示)。
隨症加減:陰虛發熱者,加刮足少陰腎經,由三陰交處沿腿內側向下,經復溜、太溪、照海等穴刮至足心湧泉穴處(見圖3示);氣虛血虧發熱者,加刮任脈:由膻中穴處沿前正中線向下,經中脘、氣海等穴刮至關元穴處(見圖1示);肝鬱發熱者,加刮足厥陰肝經的原穴太沖(見圖1示);瘀血發熱者,加刮足太陰牌經:由血海穴處沿下肢內側向下,經陰陵泉、地機等穴,刮至三陰交穴處(見圖3示);肺胃實熱者,加刮任脈:由膻中穴處沿前正中線向下,經中脘、氣海等穴刮至關元穴處(見圖1示);刮足陽明胃經:由足三里穴處沿小腿外側向下,經上巨墟、下巨墟等穴,刮至內庭穴處(見圖1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