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網站導覽 客戶服務 討論園地 企業福利網 文章搜尋
 

醫藥保健

本區公告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醫藥保健 > 認識中醫 > 臨床心得

中西药结合巧治慢性胃炎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慢性胃炎是内科常见疾病之一。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幽门螺桿菌是其主要致病因素,同时由於人们饮食结構的不合理、生活节奏的不规律,导致其患病率日趋增高。笔者根據中医辨证论治原则,结合临床表现将其分为5个证型施治,同时辅以西药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肝胃不和型 以两胁脘腹胀痛、纳差、嗳氣、呃逆甚则呕吐为主症,伴吞酸、口臭、性急易怒,或鬱闷不舒。苔薄黄,脉弦等。治宜舒肝行氣,和胃止痛。方药:柴胡10克,枳壳10克,陈皮10克,川黄连6克,藿香10克,苏梗10克,佛手6克,吴茱萸3克,太子参5克,生甘草3克。加减:若疼痛甚者,可加川楝子、延胡索以行氣止痛;呃逆、嗳氣甚者可加旋複花以降氣止呕;口乾欲饮者可加石斛以生津止渴。

  寒热错杂型 以胃脘部痞满、嘈杂为主,乾呕或呕吐,肠鸣下利。苔薄黄而腻,脉弦数等。治宜和胃降逆,开结除痞。方药:半夏10克,黄芩10克,黄连6克,人参3克,甘草6克,桂枝10克,生白芍10克,生黄芪15克,太子参20克,藿香10克,苏梗10克,生薑3片,大枣6枚。

  脾胃虚寒型 以胃部隐痛、喜湿喜按为主症,主腹痛甚,得食症减,吐酸水,大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治宜温中健脾。方药:黄芪30克,白芍20克,饴糖20克,桂枝10克,炙甘草10克,吴茱萸6克,陈皮10克,半夏10克,茯苓15克,砂仁2克,生薑3片,大枣6枚。加减:若四肢厥冷,泛吐清水,腹痛,恶寒蜷卧,舌淡苔白,脉沉微者可加太子参15克,川椒10克,以补氣温中。

  胃阴不足肝鬱化火型 以不饥不食为主症,胃中灼热隐痛,脘痞不舒,便秘消瘦,口乾不欲饮。舌红苔少,脉细数。治宜养胃育阴,清泻肝火。方药:沙参9克,麦冬15克,冰糖3克,生地15克,玉竹4克,石斛4克,黄连6克,吴茱萸4克,太子参20克。加减:若烧心明显者加重黄连用量以增强清热泻火之功;脘痞不舒,纳呆甚者可加苏梗、藿香以芳香化湿;口乾明显者可加重沙参、石斛用星以滋阴养胃,生津止渴;若伴恶心者加竹茹、枇杷叶以和胃降逆。

  氣滞血瘀型 以胃脘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食後尤甚为主症。食少形瘦,恶心呕吐,舌质紫黯,脉涩等。治宜活血化瘀,理氣止痛。方药:蒲黄10克,五灵旨10克,丹参20克,檀香6克,砂仁3克,赤芍10克。加减:若恶心、呕吐明显者加半夏、竹茹以和胃降逆止呕;若黑便明显者加煅乌贼骨、三七粉以化瘀止血;若形寒甚者加桂枝、煨薑以温经散寒止痛。

  以上方药,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0天为一疗程,可连服3个疗程。並配合西药治疗:阿莫西林冲剂250毫克,每日4次;丽珠得乐冲剂1袋,每日4次;呋喃唑酮0.1克,每日3次,空腹服。加减:若反酸重者加雷尼替丁;有溃疡病史者加服维生素B2、维生C;上腹饱胀不適,食欲差老加服吗丁啉。
註:摘自上海中医药报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