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保健
|

|
本區公告
|
|
|
|
|
首頁 > 醫藥保健 > 醫藥答問 > 腹瀉防治
嬰幼兒腹瀉臨床表現有哪些?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1)胃腸道症狀因引起腹瀉的病因、種類不同,症狀及其輕重程度也有差異。最常見的症狀就是腹瀉,大便次數少則10次左右,重者腹路頻繁,達數十次。大便呈水樣或蛋花湯樣改變,混有粘液,糞便量較多,傾瀉而出。可伴有食欲低下、噁心和嘔吐,嚴重時嘔吐物為咖啡渣樣物,哭鬧頻繁。
(2)脫水(dehydration)的臨床表現
1.不同程度的脫水由於頻繁嘔吐和腹瀉,大量的水、電解質丟失,同時由於攝入不足,導致小兒脫水症狀。重型腹瀉多伴有中度以上脫水。脫水的程度判定主要是根據病史和臨床表現(包括前囟、眼眶、皮膚彈性、迴圈情況和尿量等)綜合估計。
輕度(1ight)脫水失水總量約占體重5%(50ml/kg)。患兒輕度精神萎靡或不安,皮膚稍乾燥,彈性稍差,眼眶和前囟稍凹陷,啼哭有淚;口唇粘膜乾燥,尿量稍減少。
中度[moderate]脫水失水總量約占體重5%--10%(50--100ml/kg)。患兒精神萎靡或煩躁不安,皮膚蒼白、乾燥,彈性較差(捏起皮膚皺褶展開緩慢),眼眶和前囟明顯凹陷,啼哭淚少,口唇粘膜乾燥,舌頭少唾液,四肢稍涼,尿量明顯減少。
重度(severe)脫水失水總量約占體重10%以上(100一120ml/kg)。患兒呈急性重病容,精神極度萎靡,表情淡漠,昏睡或昏迷。皮膚灰暗、乾燥、彈性極差(捏起皮膚皺榴不易展開)。眼眶和前囟凹陷,眼瞼不能閉合,兩眼凝視。啼哭無淚,口腔粘膜極度乾燥。血容量明顯減少,可出現低血容量性休克。皮膚呈花紋狀,脈細速,血壓下降,四肢厥冷,心音低鈍。出現少尿或無尿。
2.脫水的分類嬰幼兒腹瀉發生後,患兒一般都伴有水、電解質的同時丟失,根據水和電解質丟失比例不同(主要是血鈉濃度),將其分為等滲性、低滲性(血鈉濃度低)和高滲性。以前兩者多見。因而在治療時,在補充水分的同時,勿忘補鹽。
(3)電解質紊亂(electrolyte disturbance)和酸堿平衡失調(acid—base imbalance)主要是以低血鉀、低血鈣、低血鎂和代謝性酸中毒為主要表現。
A、電解質紊亂(electrolyte disorder)電解質紊亂是臨床醫生十分重視的表現之一,如不重視和及時糾正之,勢必導致患兒心律紊亂、中樞神經、肌肉(包括胃腸道平滑肌)運動障礙,嚴重的導致死亡。嬰幼兒腹瀉時,除了上述脫水和鈉的代謝異常外還有低血鉀、低血鈣、低血鎂、低血磷和低氯血症等異常表現。
B、低鉀血症(hypokalemia)正常人胃腸道分泌液中有較多的鉀,但隨著液體的吸收,較多的鉀也被吸收。若發生腹瀉時,由於大量的鉀被丟失,同時由於進食減少,鉀的攝入不足,腎臟對鉀的保留較差。雖然體內缺鉀,但尿中仍有一定的鉀排出。因而腹瀉患兒多有不同程度的缺鉀,尤其是慢性腹瀉的患兒。在脫水糾正之前,鉀的總量雖然減少,但由於血液濃縮,酸中毒時鉀由細胞內向細胞外轉移;少尿時鉀從尿中排泄減少,故血鉀正常。在糾正脫水時,如果只補充等滲的氯化鈉或5%葡萄糖液,隨著脫水被糾正,血鉀被稀釋,酸中毒糾正後葡萄糖合成糖原(每lg糖原大約需要鉀0.36meq),鉀由細胞外向細胞內轉移等因素,使血鉀降低。輕度低鉀時症狀可不明顯,中度以上缺鉀時可出現患兒腹脹、活動減少、手足抽搐、心動過速等症狀。
C、低鈣和低鎂血症(hypocalcemia and hypo-magnesemia)由於腹瀉後,患兒進食減少,吸收不良,大便丟失等因素,可使體內鈣、鎂減少。一般僅為輕度缺乏。腹瀉時間較長或伴有活動性佝樓病時,可伴有血鈣降低。但在脫水或酸中毒時,由於血液濃縮,可暫時不出現低血鈣症狀。在脫水和酸中毒糾正後,離子鈣減少,出現手足抽搐或驚厥。極少數慢性腹瀉或營養不良患兒,可有低鎂症狀,常在鈉、鉀、鈣紊亂糾正後,出現輸液後震顫、手足抽搐和驚厥,應用鈣劑治療無效,應考慮到有低鎂血症。
D、酸堿平衡失調(acid-baseimbalance)重型腹瀉都有代謝性酸中毒,往往脫水越嚴重,酸中毒也就越嚴重,主要是因為:第一個原因是鹼性物質的丟失過多。腹瀉時大量的鹼性物質如HCOE-、NA+、K+隨大便丟失;第二個原因是代謝產物增多。攝入不足,腸道吸收不良,引起脂肪分解增加,產生大量中間代謝產物如肌酸和酮體,造成酮血症;第三個原因是排酸功能減低,脫水時血液濃縮,血流緩慢,組織缺氧引起乳酸堆積,以及腎血流量不足,保堿排酸功能低下。代謝性酸中毒時,呼吸加快、加深,一般都伴有呼吸性堿中毒。血氣分析可以確診。
(4)遷延性(persistent)和慢性腹瀉常見於急性腹瀉治療不當或不徹底,長期腹瀉消化吸收不良及腸道慢性感染性疾病等。為什麽會引起送延性和慢性腹瀉?
A、營養不良(malnutrition)既是病因也是結果,營養不良可以引起胃腸道功能紊亂,如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減少,腸粘膜絨毛萎縮,引起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不良,導致長期腹瀉。反之,各種原因長期腹瀉,可以引起或加重營養不良症狀。
B、感染性腹瀉對腸粘膜上皮細胞的損害,使細胞表面的雙糖酶缺乏,尤其是乳糖酶不足或活性低下,恢復時間較長,有時達一月之久。
C、全身及消化道免疫功能低下,腸道感染不易清除,小腸菌群失調。時間較長者,可導致營養不良、免疫力低下等。
D、長期濫用抗生素(antibiotic abuse),導致腸道菌群嚴重失調,或繼發二重感染,如白色念珠菌感染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