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網站導覽 客戶服務 討論園地 企業福利網 文章搜尋
 

醫藥保健

本區公告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醫藥保健 > 醫藥答問 > 腹瀉防治

急性出血壞死腸炎是如何發生的?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急性出血壞死性腸炎(acute hemorrhagicnecrotizing enteritis)是一種由C型產氣英膜芽孢杆蓖(welchii桿菌)感染所致的階段性腸壁小動脈炎症和栓塞,引起腸壁缺血、炎症、出血、壞死等改變。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腹痛、便血、發熱、嘔吐和腹脹。嚴重者可有休克、麻痹性腸梗阻。

  目前認為,本病的發病與感染C型產氣莢膜芽抱桿菌有關。實驗發現,給動物胃內灌注同C型產氣英膜芽孢桿菌,動物並不致病,若同時灌注含有胰蛋白酶抑制因數的生甘薯粉或生大豆粉時,動物可產生與急性出血壞死性腸炎相同的病理改變。在另外的動物實驗中發現,含有胰蛋白酶的狗胰提取物能預防和減輕本病的發生和加重;因此,人們推斷分析本病的發生中,除了與感染C型產氣莢膜芽抱桿菌有關外,還可能存在胰蛋白酶分泌的相對不足有關。臨床上發現此類患者除進食污染致病菌的肉食外,還有其他飲食因素的改變,如飲食習慣突然改變,從多食蔬菜轉變為多食肉類,使腸道內生態環境發生了改變,有利於C型產氣莢膜芽抱桿菌繁殖,而進食甘薯後,使腸道內胰蛋白酶抑制因數(heatst-ble trypsin inhibitors)存在增多,胰蛋白酶減少,C型產氣莢膜芽孢桿菌釋放的B毒素破壞減少。B毒素主要引起腸壁小動脈病變。常見的病理改變主要特點為(1)主要發生在空腸和回腸(2)病變呈階段性分佈,可局限於某一段腸壁,也可為多發性;(3)病變常起始於粘膜,表現為粘膜腫脹、彌漫性出血,粘膜皺襞表面覆蓋有汙濁的綠色假膜,病變與正常粘膜分界清楚。進一步發展可累及粘膜肌層、肌層和腸壁全層;(4)主要的病理改變為:腸壁細小動脈類纖維蛋白沈著、栓塞,引起腸壁缺血、壞死、出血。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