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網站導覽 客戶服務 討論園地 企業福利網 文章搜尋
 

醫藥保健

本區公告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醫藥保健 > 醫藥答問 > 腹瀉防治

克隆病的臨床表現和併發症有哪些?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克隆病是一種病因未明的胃腸道肉芽腫性炎性疾病。其病變從口腔到肛門均可發病,但主要分佈於末端回腸及其附近的結腸,病變呈階段性分佈(segmental distribution)。發病年齡在15—40歲,男性稍多於女性。以起病緩慢,病程遷延,反復發作,發作期與緩解期交替出現為特徵。少數呈急性起病,酷似急腹症表現。

(1)臨床表現主要為:
1、腹痛最常見,多發生於右下腹或臍周,一般為中等度,痙攣性發作,餐後加重,禁食、休息、局部熱敷可減輕,常為不全性腸梗阻所致。如炎症波及腹膜或急性穿孔時,可出現劇烈全腹痛,呈急性腹膜炎(acute celiomyitis)表現。部分病人可出現急性右下腹痛,酷似闌尾炎(appendicitis),並可觸及包塊。
2、腹瀉由於炎症刺激腸道蠕動增快,廣泛性小腸炎症可影響其吸收不良。每日大便3—5次,糞便為糊狀。病變累及降結腸或乙狀結腸時,可出現粘液血便。
3、腹部包塊由於腸壁增厚,腸系膜淋巴結腫大,腸粘連,內瘻形成或局部膿腫,常可於右下腹捫及包塊,界限不清,比較固定,有壓痛。
4、瘻管(fistula)形成由於腸壁增生、壞死、潰瘍和病變浸及漿膜層並與鄰近組織、器官粘連,引起相鄰部位的炎性病變,穿透後形成內瘻(intemal fistula)或外瘻(extemal fistula)。內瘻常引起腹瀉加重,營養障礙和全身情況惡化。常見的內瘻有:小腸—結腸、小腸(或結腸)—陰道、小腸(或結腸)—膀胱等。或經腹壁、直腸與肛門周圍組織形成外瘻。
5、肛周病變有些患者可出現肛周膿腫(perianal abscess)、肛瘻(anal fistula)或肛裂(anal fissure)等病變。
6、全身表現約30%患者有間歇性低熱或中度發熱,偶有高熱,嚴重者可有脫水、電解質紊亂1貧血1消瘦、低蛋白血症等。
7、腸外表現部分病人可有結節性紅斑(erythem anodosum)、鵝口瘡性口炎(mycotic stomatitis)、非特異性關節炎、皮膚潰瘍、杵狀指和肝腫大等。

(2)常見的併發症:以腸梗阻最常見,其次為腹腔或腹膜後膿腫、消化道大出血、中毒性巨結腸、吸收不良綜合征和失蛋白性胃腸病等。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