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保健
|

|
本區公告
|
|
|
|
|
首頁 > 醫藥保健 > 醫藥答問 > 腹瀉防治
嬰幼兒腹瀉是怎樣發生的?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嬰幼兒腹瀉的發生影響因素較多,不同的致病因素其發病機制也不盡一致。感染性與非感染性不同,即使感染性腹瀉中,不同細菌或同種細菌不同菌屬其致病性也有差異。
(1)非感染性腹瀉嬰幼兒腹瀉中大多數屬於消化功能紊亂所致,稱之為飲食性腹瀉。主要是餵養不當,食入蛋白缺乏,碳水化合物過多,在腸內易發酵,並刺激腸道運動加快。不定時哺食、攝食過多、過早的喂食澱粉類或脂肪類食物,或突然的改變食物的性質都易引起胃腸功能紊亂。這是因為嬰幼兒胃腸道發育不夠成熟,各種消化酶發育生成不足,已有的消化酶類活性較低消化不良。攝入過多,超過了腸道消化的最大負荷,使腸內滲透壓增高,水分和電解質吸收減少,排泌增多,而營養需要相對較多,胃腸負擔加重。中醫呈之為“傷食瀉”。少數嬰兒對牛奶或其他食物成分過敏或不耐受者也易引起腹瀉。當然,由於環境、生活規律突然改變和外界氣候突然變化,也易引起嬰幼兒不適應,並發生胃腸功能紊亂。嬰幼兒腹部受涼時,可以刺激腸道運動過速,從而導致腹瀉的發生。
(2)感染性腹瀉嬰幼兒免疫功能不夠成熟,血液中的免疫球蛋白含量較成人低,胃腸道築禦病原微生物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IgA水平較低。這是嬰幼兒抵禦外來感染因素能力較低的主要原因。根據病原體是否侵入腸粘膜可將腹瀉的機制分為兩類:
a、分泌性腹瀉腸毒性大腸桿菌(ETEC)是常見的致病菌之一。在電子顯微鏡下,可見菌體表面有很多菌毛,它可使細菌與腸粘膜緊密粘附在一起,並使細菌在腸粘膜上大量繁殖。
ETEC能產生兩種內毒素(腸毒素),即耐熱和不耐熱腸毒素。不耐熱腸毒素同小腸粘膜上皮細胞表面的受體--神經節苷脂(GMl)結合,並啟動腺苷酸環化酶,使細胞內的ATP轉變為CAMP,CAMP的增加可促使細胞中的Na+、C1-及水分向腸腔內轉移,腸液貯積增加導致腹瀉、脫水和電解質紊亂。耐熱的腸毒素通過啟動鳥苷酸環化酶活性,使三磷酸鳥苷轉變為cGMP,促使小腸分泌增加,導致水瀉,大便中的Na+、Cl-含量接近血漿水平。
b、滲出性腹瀉侵襲性大腸桿菌(enteroin—vasive E. COLI,EIEC)、空腸彎麴菌、小腸結腸炎耶爾森氏菌、鼠傷寒沙門氏茵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細菌可以侵入腸粘膜組織,引起粘膜廣泛炎症反應,如充血、水腫、滲出和炎細胞浸潤,甚至發生潰瘍。因此大便初為水樣,隨即變成粘液便或血便,糞常規似細菌性痢疾樣改變。同時可以伴有高熱,體溫39—40℃,腹痛、噁心、嘔吐、甚至裏急後重等。
某些引起腹瀉的病毒如輪狀病毒、Norwalk因數、星狀病毒、C病毒和ECHO病毒也可引起腹瀉。大多數致病機理目前還不清楚。輪狀病毒的侵襲機理是經粘膜活檢組織學證實,該病毒顆粒可以侵入小腸粘膜上皮細胞,使小腸絨毛縮短,上皮細胞內細胞器濁腫變性,如線粒體腫脹,內質網膨脹,及粘膜固有層單核細胞浸潤。由於絨毛損傷後,修復功能不全,引起水電解質吸收減少,從而導致腹瀉的發生。其次,病變的腸粘膜細胞雙糖酶活性明顯的降低,導致腸內碳水化合物分解、吸收障礙。如蔗糖不能完全水解,則腸道細菌分解蔗糖增加,產生有機酸增加,增加腸內滲透壓,引起水樣瀉。糞便常規一般鏡檢無異常,個別僅有少數白細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