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網站導覽 客戶服務 討論園地 企業福利網 文章搜尋
 

醫藥保健

本區公告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醫藥保健 > 醫藥答問 > 便秘防治

中醫怎樣治療小兒食積或食火便秘?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台灣


  小兒由於餵養不當,或飲食不節,暴飲暴食,損傷脾胃,乳食停滯;或較大的孩子挨批評,受處罰,情志不舒,鬱火內伏,飯後造成消化不良,停食積滯,均可積久化熱,運化不行,產生腹脹便秘等,稱食積或食火便秘。

  臨床表現大便乾結,數日不便,腹脹噯氣,煩躁不安,不思飲食,手足心熱,小便黃少。舌質紅,舌苔黃厚,脈沈實或滑數,或指紋紫滯。治則為消食導滯,清熱化濕通便。方藥可用枳實導滯丸(湯)加減:枳實,黃芩,茯苓,神曲,山楂,陳皮,大黃(後下)。用藥量按病情及小兒年齡而定。每天2劑,水煎2次兌勻,分2~3次口服。大便通下即停服。以免過於瀉下而傷正氣。或用中成藥“一撚金”(含大黃,炒牽牛子,檳榔,人參,朱砂)。散劑每袋為0.4, 0.6, 1.2, 1.5克不等;蜜丸重0.6克。1歲以內小兒1次0.3克,1~3歲者1次0.6克,4~6歲者1次1.0克。每天1~2次,空腹蜜水調服。方中大黃,牽牛子,檳榔爲猛烈之品,宜大便瀉下即停服,不宜多服。或用番瀉葉1~2克,開水泡5~10分鐘後,餵小兒。大便通後即停服。

  如果用上法治療,大便不通下者,可用手指把糞便從肛門挖出,或用肥皂條插入小兒肛門內,片刻即可通便。大便一通,食積即食火引起的其他症狀,也即隨之消失。滯熱去陰液逐漸恢復,則大便不燥;燥屎則腸胃通暢,運化正常,大便自調。此謂“邪去則正安”隨後再助消化,調理脾胃,以治其本。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